近幾年,關心地球的方式轉變出其他模式,甚至有台灣人願意跨出台灣,關心地球的存續。楊文德,一位前外商企業財務長,他深入新疆關心沙漠化問題,在當地復育原生植物。吳子鈺,台大法律系畢業,為了建立台灣人關懷雨林的管道,深入印尼蘇門答臘咖啡產區。當然,還是有人深耕台灣,陳冠宇,一位客家樂團主唱,在台東池上鄉推動有機米直購。他們共同的理念是拯救地球,得先解決當地人的經濟問題,藉由改善當地人民生活,減緩生態破壞。偉大的夢想,雖從渺小的起點前進,但他們共同的信念是「選擇偉大,不僅僅是富有。」
外商財務長楊文德 寧捨年薪五百萬/復育失傳樓蘭茶 搶救新疆沙漠化
原本年薪超過五百萬元的楊文德,六年前發起搶救新疆沙漠化的新樓蘭計畫。
他希望藉由當地種植生產的樓蘭茶,行銷全球,再利用販售的利潤,擴大原生植物復育面積,這原本只是一個夢,楊文德卻讓它漸漸成真。
新疆,一個距離台灣數千公里的遙遠地方,也是每年影響整個東亞,包括台灣、日本、韓國的沙塵暴起源中心之一。在新疆,原本有三塊小的沙漠,幾十年來,因為塔里木河斷流,三片沙漠已經連結成一整片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原有的綠洲與整片的胡楊樹森林盡數消失、枯死,這裡已成為世界第二大沙漠,僅次於非洲的撒哈拉沙漠。
當地人對塔克拉瑪干沙漠懷著戒慎恐懼的態度,在他們口中,這片白天空氣溫度攝氏五十度、地表溫度八十度、溼度為零的荒漠,只能用「上無飛鳥、下無走獸,惟有白骨指路」來形容。只要沙塵暴一來,不巧剛好路經沙漠的人,得連續躲在車子裡三天三夜,才能躲過一劫。
可是近幾年,在原本塔里木河岸荒漠地帶,竟然開始出現令人驚豔的生機。三塊分別復育當地原生植物的實驗林地,經過數年,費盡千辛萬苦克服當地艱困自然環境,終於讓廣大荒涼的沙漠添上幾絲綠意。這是抗沙漠化的可貴起點,這個龐大計畫││「新樓蘭計畫」的幕後推手,其實是一位台灣人楊文德。
楊文德,四十九歲,六年前,他最後一份正式領薪水的工作,是在美國上市公司Danaher擔任亞洲財務總監,那時他年薪超過新台幣五百萬元。
追尋/愛挑戰,旅行培養冒險精神
在更早之前,他曾經先後在勤業會計師事務所當會計師,在美商亞培、華新麗華等大公司擔任財務主管,楊文德說,「我喜歡有挑戰的工作,每進一家公司,都是因為有新的任務,等到任務完成,我又會尋找更新的挑戰。」四十二歲前的楊文德,是名標準追求成功的專業經理人。
長年以來,他雖擁有令人稱羨的高薪,但內心深處,「藏在基因裡的流浪因子,時間一到,就會發出強烈的吶喊,」讓他放下手邊的一切,一定要走到深山野地,走到世界的邊緣,去挑戰自我。因此,不管在哪裡工作,每年,他都會消失個幾星期去旅行。旅行對他而言,「不只是追尋新風景,而是帶點折磨、挑戰自我的發現之旅。」
這種對野外的追尋,與他成長的經驗有關。楊文德出生於新竹香山,水塘、樹林都是童年的歡樂天堂。甚至大學聯考那天,他等不及天亮,便跑到山上探望一窩剛孵出來的「黑嘴筆仔」,害得要送他去考場的父親急得滿頭大汗。上了大學之後,每年他都會一個人帶著鍋爐、帳篷全台灣跑透透。他笑說自己從那時開始就得了嚴重的「山癌」,「每年冬天,大雪過後,我一定會趕去山上朝聖。」
退伍後,他申請到芝加哥大學的會計碩士班,第一堂課,他鼓起勇氣發問,還和教授討論了半小時,他正覺得相當充實時,教授卻面帶微笑地說,「我想你問的問題似乎非常有趣,但能不能請你再說清楚一點,讓我們知道你究竟想問什麼?」
當場,他大受打擊,原來自己的英文這麼差,於是他日夜苦讀,不但最後all pass,還拿到全額獎學金。他覺得,這一切都歸功於旅行,「一名東方的旅行者,藉由旅行改變害羞內向的個性,培養出冒險犯難的精神。」這樣的經驗,成為他日後在工作上追求挑戰的助力,也讓他在提出無人看好的新樓蘭計畫時,有無比的勇氣與毅力,厚著臉皮到處請人幫忙。
衝擊/入樓蘭,深切思考保育重要
年輕時他愛自助旅行,九○年代,他開始進入喜馬拉雅山系北部的雲南、西藏、新疆,南部的錫金、尼泊爾、印度等地數十次。因為常旅行,他滿腦子都是故事,平時像個老頑童,但面對挑戰時,他卻專注如傳教士。
楊文德坦言,早年的旅行,多少帶有尋奇的味道,直到三十五歲那年,他在尼泊爾一個小機場遇到一位日本老人,頗受當地人的尊敬,他上前攀談,得知這位老先生已經在當地偏遠山城住了八年,教當地人如何種菜、養雞,「這是我第一次體悟,原來生活也可以這樣。」楊文德感觸很深地說,「過去,我去偏遠貧困的地方尋求自我挑戰與靈感,但或許我應該做些事情,反饋給這些啟發我的人們。」
二○○○年是楊文德人生轉向的起點。那年,楊文德原本只是想到新疆去尋找樓蘭遺址,他租了一輛吉普車,在沙漠裡繞了三天,什麼都沒看到,心裡想著,塔克拉瑪干是否真如馬可波羅所描述的:「這是一個惡靈出沒的鬼域,他們經常出沒戲弄旅客,將旅人帶往毀滅的深淵。」
當他正要放棄之際,突然遇到正在烈日下沙漠中行走的兩個人,他上前問那兩人要不要搭便車,其中一人,就是日後在新樓蘭計畫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阿木都問楊文德:「你來這兒做什麼?」楊文德回答說要找樓蘭的羅布族人,沒想到,眼前的阿木都就是羅布族人。
於是,阿木都帶著楊文德在沙漠中走了七天,才到樓蘭後裔羅布族僅存的聚落喀爾曲朵。到達的那晚,「阿木都殺了一頭羊,點起了營火,在烤羊肉串的香味中,阿木都拿出一把琴彈了起來,一○七歲的老人熱合曼以羅布語和著琴聲唱起歌來。」歌詞的內容是述說日常生活、季節變化等,楊文德彷彿有置身於數千年之前樓蘭城的錯覺。
「在那裡,目前有八百戶羅布族人,人們非常窮困,在紅柳樹蓋的房子裡,與牛、羊住在一起,屋子裡到處是嗆鼻的臭味,可是我卻興奮地睡不著覺。」羅布族原本居住在塔里木河岸,但隨著塔里木河逐漸乾涸,羅布族人數十年來一直隨著水源遷徙,已經遷離原居住地兩百公里。
那一次,楊文德待了七天,他一直問阿木都,「我能幫你們做什麼?」可是阿木都總說不知道。楊文德又花了七天走出來,可是,內心始終無法忘懷,那群住在沙漠裡的人們給他的感動與震撼,他一直掛在心上的是,「到底能替他們做什麼?」
反饋/捨高薪,用財務專業抗乾涸
隔年,楊文德又去新疆,有天阿木都帶他去看附近的米蘭古城遺址(前鄯善國),路上經過一片枯死的胡楊樹林,烈日下,只見有個人繞著樹,不知道在測量什麼。車子開了兩百公里之後,楊文德覺得似乎應該去跟那個人聊聊,於是折返兩百公里的路程,找到那個人,原來是長年研究新疆地質環境的新疆大學玉米提教授。他說,「這片枯死的胡楊樹林走七天都走不完,但隨著水源枯竭,與當地濫砍的結果,如今一棵活樹都不剩。」
認識玉米提教授,讓楊文德有了「搶救荒漠」的目標,透過玉米提,楊文德結識了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教授夏訓誠、田長彥等學者,開始討論起要如何解決新疆沙漠化的問題。夏訓誠是一九八○年代中國首批羅布泊探險隊的元老,也是新疆生態研究專家,在中國影響力相當大。
要復育原生植物,首要解決水源問題。○二年,由夏訓誠出面向中國政府申請了人民幣一○七億元,從天山山麓水源豐沛的博斯騰湖,建了一條長達四百公里的引水道,將水引入乾涸的塔里木河道,供應復育原生植物的水源。並沿著塔里木河岸建立阿拉干、塔中等實驗基地,分別復育能長成大樹、根部能深入地下十公尺的胡楊與紅柳樹。
這筆經費中,人民幣七千萬元用作羅布族人遷村費用。楊文德說,當時官方想得比較簡單,認為水來了、人走了,環境就會自然變好了。但「環境已經嚴重沙漠化,如果沒有精確計算當地的人、動物、植物到底需要多少水才能共存,復育植物到底要花上多少成本,生態根本無法改變。」在朋友眼中充滿理想的楊文德,面對問題時,則展現財務專業訓練出的理性。
果然,新蓋的房子不通風,白天室溫高達攝氏五、六十度,羅布族人根本不願意去住。而人民幣一○七億元在做完引水道與遷村工程,也沒有多餘的經費用在植物復育。
改變/種藥材,提升收入並救大地
就在這一年,復育計畫啟動,楊文德在新疆的時間愈來愈長,於是毅然辭去原本高薪的工作。他說,「其實,我是學財務出身的,之前薪水也不錯,對家庭未來的財務都已經做好安排,我跟孩子說,以後你們念書念多久都沒關係。」他自己則全力投入植物復育的工作中。
引水道雖然帶來了水源,卻不斷有新問題出現。當地的居民習慣種植高經濟價值的棉花,但棉花吃水很多,引過來的水幾乎不夠實驗林地使用。而且大面積地復育森林非常花錢,需要購買每張要價新台幣上百萬元的人造衛星地圖,以此定位、監控樹木的分布與生長,還得不斷做土壤與水質的測試,每次費用都高達新台幣五十萬元。
所有的事都需要錢,因此,○三年開始,塔中的紅柳林基地由夏訓誠與中石化合作,目前已有一千畝的林地;而阿拉干的胡楊林基地則在楊文德的牽線下,由福斯汽車基金會贊助人民幣數百萬元,至今一千三百畝的胡楊林存活率仍不佳。楊文德則獨立出來,找了幾位好友出錢成立喜馬拉雅自然文明保護協會,在喀爾曲朵贊助羅布族人進行新樓蘭計畫。
在這過程中,楊文德體認到,「要解決生態問題,除了復育的技術之外,還必須解決當地居民的貧窮問題。」他要建立一種新的經濟作物機制,取代原有的棉花,讓當地居民可以賴以為生,並能夠獲利回饋到這個系統,然後擴大種植面積,這也是搶救荒漠的另一種途徑。
他觀察羅布族人的村子裡,有許多像雜草一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他與科學家研究後,發現這些都是《本草綱目》中有記載的中藥材,包括羅布麻、甘草、肉蓯蓉等。尤其是村民常當茶喝的羅布麻,經台北馬偕醫院麻醉科主任陳建全醫師研究後,發現羅布麻具有抗高血壓、抗老化的功能,「難怪村子裡超過百歲的人瑞有好幾位。」於是,他決定由喜馬拉雅協會出錢,雇用當地包括阿木都在內十幾戶人家,開始大量種植這些中藥材。
一開始,他就面臨乾燥的種子既貴又不易發芽的困境,阿木都適時發揮在地人的智慧,他帶楊文德去看牛羊的糞便。牛羊吃了羅布麻後,種子無法消化隨糞便排出來,這些種子經過糞便的潤滑,發芽率超過八成,楊文德開心極了,因為只要用極少的錢就可以買到這些「有用的糞便」。接著他找了玉米提等人,研究如何用最少的水,種植出最多的羅布麻,最後發現,羅布麻前三年每年只要澆水兩次,之後一年一次就可存活。
推廣/靠行銷,為抗沙漠化盡心力
從○五年至今,已經種植出三平方公里的羅布麻田。○六年下半年,他帶回幾百公斤的羅布麻葉,找了日本橫濱生技團隊與台灣老茶師,研究出品質穩定又符合一般人口味的複方羅布麻茶包,取名為「樓蘭茶」。茶包的生產與茶罐包裝,楊文德則找了表弟,也就是專門做法國花草茶的香草集老闆張景芳負責。
同時,他還錄製了羅布族人的歌曲與舞蹈,協助當地幾乎失傳的獅子舞,申請成為中國第一項非物質文明遺產,並請人錄製成為CD與DVD。他希望一般人在喝樓蘭茶的同時,也感受到樓蘭古文明的魅力。
今年,他帶著樓蘭茶找上老友戴章皇的德友行銷科技公司販售樓蘭茶,「定價與中上級烏龍茶一樣,因為我們每個環節都是找專業團隊協助,因此有信心在市場上與其他茶葉競爭,甚至會進軍國際市場,畢竟抗沙漠化是需要全球一起努力的。」
同時,喜馬拉雅協會每年繼續捐助新台幣四、五百萬元,擴大雇用羅布族人種植羅布麻。「我們的計畫是,明年要雇用兩百戶農戶,後年擴大到八百戶。在樓蘭茶銷售的挹注下,羅布麻的種植面積未來希望擴大到一.六萬平方公里,這只不過占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三十三分之一而已。」
短短幾年內,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原生植物從零到可以照顧當地人民的生活,這原本像一個異想天開的夢想,楊文德卻一步一步把它落實成真。他笑著說,「以前,我的老闆是華爾街年薪最高的專業經理人,現在,我的老闆換成地球與窮人。」的確,這個工作的難度,比以前任何一個都來得高,楊文德的挑戰是,「我要靠樓蘭茶,創造出一種非營利機構的永續發展模式。」
這幾年,楊文德總是同時在做很多事,從種植技術、產品研發、到保存樓蘭文化。他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許多朋友一起相助。」楊文德像一顆能量極大的陀螺,不斷捲進各式各樣的人,共同為這個夢想付出,「因為我們在跟時間賽跑,一個不小心,人與地球都會受到很大的傷害。」
楊文德 Profile
出生:1959年
現職:喜馬拉雅自然文明保護協會理事長
學歷:文化大學會計系、芝加哥大學會計研究所 南澳大學企管博士
經歷:勤業會計師事務所、德記洋行、美商亞培、 華新麗華集團新疆樓蘭茶的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