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口商近期忙搶船位、搶貨櫃,但這種熱絡恐怕是暫時性的。疫情導致的各國結構性失業,終將影響終端消費需求,因此對中國出口前景不可過度樂觀。
船位不夠、貨櫃不夠……中國出口行業不少企業忙於搶運力,把耶誕節商品盡快運出。最近的出口數據非常火爆,增長勢頭超出分析師的預期。
今年的中國出口商好像坐在雲霄飛車上。年初中美之間總算簽署了第一階段貿易協定,雖然大多數產品被增加了關稅,起碼出口前景明朗,成本與關稅可以量化和控制。一場疫情襲來,將整個出口市場裝入九曲迴腸的戲劇性場景。春節封城之後,廠家拚命回請工人,力圖趕工完成積壓的訂單,但是卻遭遇歐美各國的人流管制。面對本土市場巨大的不確定性,客戶訂單被大幅下調;歐美封港堵路,已經做好的產品也無法送抵。
及至六月,歐美各國人流管制逐漸放寬,消費開始反彈,但是庫存緊絀,於是訂價突然上漲。然而,貨櫃卻仍滯留在大洋的另一端,運力也沒有那麼快全面恢復。
中國的出口的確迅速復甦中,但這是可持續的嗎?
中國出口商品以中低端產品為主,不少為生活必需品,人流管制放鬆後,最先反彈的就是這類產品,而與中國產品競爭的國家不少仍深受疫情困擾;還有筆記型電腦等,疫情觸發了結構性上漲的需求,春季各國的封城堵路,造成不少產品庫存不足,商家需要補庫存。這些是夏季出口訂單大增的原因,運力的不平衡更增大了市場人士的焦慮。
然而,筆者認為這些都是暫時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