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研發何其難,想讓全球人民施打更是難上加難,或許應該換一個角度思考,努力尋找有效醫療方式,減緩症狀與死亡數,都可減輕對經濟的衝擊。
隨著美國和中國再度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疫苗研發異常迫切。各國政府承受經濟壓力,在無法確認安全下陸續解封經濟,疫情捲土重來早在意料之中;但令我擔憂的是,大家似乎把所有希望寄託在疫苗研發上,這只會導致失望、挫折,以及更不當的決策。
就算在最順利的情況下,疫苗研發的難度仍舊不低。目前全球僅有二十五種疫苗;過去十四年來,僅成功研發出五種;最新的疫苗是去年底核准的伊波拉病毒疫苗。
在各界努力下,仍有許多病毒性和細菌性疾病無解,如登革熱、茲卡病毒、西尼羅河病毒、瘧疾、C型肝炎等。此外,有關冠狀病毒,如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或一般感冒,也從未成功研發出疫苗。流感疫苗的成功經驗是特例,卻讓我們誤判眼前任務的艱鉅程度。
諷刺的是,延緩病毒傳播的防疫成就,反使我們無法取得足夠病例數,來驗證任何可能疫苗的有效性。這在美國、南美洲國家問題不大,但亞洲、歐洲,卻恐是個難題。
基於先前SARS、MERS研究,我們對冠狀病毒不算陌生。SARS和新冠病毒的相似度約達八○%,但就算我們通過疫苗臨床試驗(這是十分樂觀大膽的假設),接下來得要進行幾十億人接種疫苗,才能有效預防流行傳染。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數十億單位的疫苗藥劑、玻璃容器和注射針筒;還要有溫控設備和車輛來儲存、運送,以及最後的醫療體系的施打。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相關業者使出洪荒之力才辦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