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四代的鵜鶘麵包店,單靠著樸實無華的吐司與麵包卷,在瞬息萬變的年代裡,屹立不搖近八十年。
一如店家的麵包,禁得起歷史考驗,說它是日本最富傳奇的老字號麵包店,一點也不為過。
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真的嗎?怎樣的「少」才會變多呢?
一八四二年四月十二日,在幕府擔任洋式鐵炮人員的江川英龍開窯試做麵包,這是日本第一次自己做出麵包,如今,這天成了每年的麵包日。
日本人開始吃麵包,這故事要從一五四三年講起。一艘開往中國寧波的船,因為風雨漂流到日本九州,船上的葡萄牙人把火槍(日本稱鐵炮)與麵包傳入日本。麵包的葡萄牙文叫Päo,傳到日本被稱為パン(讀音同「胖」)。
為何過了三百年,日本才烤出第一個麵包?原因是日本料理有蒸、煮、燉、烤,烤是直接燒烤,但麵包要用烤爐乾式加熱,日本沒有烤麵包的烤爐,做出來的麵包當然難吃。
二代接手 專做單品決勝負
一八四○年,正值中英鴉片戰爭。日本在鎖國政策下,知道西方列強會來「開鎖」,各方開始高喊備戰。除了洋槍、洋炮,也要開發洋式軍糧。但傳統飯糰存放過長會臭酸,麵包既能久存且攜帶輕便、隨時可吃,也不用擔心在戰場上炊煮冒煙的問題。
在幕府管洋槍的江川英龍,於是向荷蘭人學做麵包,在家開爐製作,成為日本麵包的鼻祖。而真正讓麵包融入日本的,是失業武士木村安兵衛,他利用和菓子的豆沙,發明紅豆麵包。「和魂洋才」脫胎於歐式硬麵包,發展成鬆軟、綿密、彈牙的新口感。而現代日本麵包最神的傳奇,當數「鵜鶘麵包店」。
一九四二年,渡邊武雄在東京淺草開了渡邊麵包店。他最早是賣牛奶,因當時流行喝咖啡配奶油、烤吐司,而改做喫茶店。但咖啡喝太多讓他患了胃穿孔,於是又改賣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