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在回憶裡找到安慰,提升快樂,更能形塑個人的認同感,亦能以「懷舊」作為方針,規畫旅遊、經營地方博物館,推動新產業與建構生命意義。
二○一九年十二月一日政大畢業四十年的校友,回母校歡慶「政大四○民歌重現四維堂」活動。對母校的懷舊,是回憶並確認讀書的那段生命中所形塑的經驗和認同感。
懷舊乃是人之常情,引發懷舊的不外乎時、地、人、物、事。時間包括生命中某一個特殊階段之經驗;地點可能是直接或間接體驗的出生、求學、成長或工作,甚至於長輩或歷史課本中描述的場域;人則包括親朋好友、同學、同事以及因緣際會遇見的人物;物包括讀過的書,看過的戲或電影,聽過的音樂,拍攝的照片等等;事情包括任何經歷過的正式和非正式事件,婚喪喜慶、社團共創、旅遊等活動。
懷舊旅遊因重溫舊夢的渴望應運而生。當我們詮釋過去的經驗時,美好的記憶總是美好,不美的記憶也值得敘說。所以我們經常從懷舊中找到安慰,補充向前的力量。
博物館的存在,文化遺產的保存,多少都扮演了懷舊的功能。在英國杜倫大學人類學系讀博士的吳易澄醫師〈以懷舊療癒失智:英國比米什博物館的老人友善村〉的文章,敘說他身歷其境的觀察,他說:「這個號稱全英國最大的露天博物館,不但重現了上個世紀英國礦工城鎮的原貌,它和社區民眾與組織攜手合作的運作模式,也成為地方博物館的經營典範。其中最引人矚目讚賞的,是博物館推動失智老人友善社區的計畫。」
日本相當懂得運用懷舊情愫,催生懷舊產業,充分發揮懷舊能夠透過社會連結尋找生命意義的效應。
歐美心理學家所做的研究,發現懷舊除了提升快樂程度和因應壓力的能量,也增加了生命意義之感受,當生命的意義受到威脅時,懷舊情愫也會降低個別的防衛性並恢復意義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