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動盪不斷,令外界憂心其金融地位是否會被新加坡等鄰近地區取代?筆者認為,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底蘊相當充足,時間可以修復信心,暫時看不到根本性的動搖。
一場社會動盪,觸發了市場對香港的未來憂慮。近日,筆者不斷被問及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會否因此而改變,提問者既有頂級富豪也有基層市民,既有金融機構也有外資企業。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談一個觀察。九○年代中期,筆者初入金融行業時,全球路演除了紐約、倫敦、波士頓外,法蘭克福、巴黎、米蘭等地都要去見基金,十幾年後只需要去倫敦了;筆者初時曾經頻繁訪問東京,漸漸地一年未必去一次。
公認的三大全球金融中心是紐約、倫敦和香港,都是盎格魯撒克森文化背景下(或說英語文化圈)產生出來的。至於東京、法蘭克福可以做成很大的本土金融中心,但是走出國境就不太適應。上海至少到現在,也只是中國的本土金融中心。
英國的《普通法》體系,是現代資本市場運作的基礎,法制精神、仲裁信譽對於金融中心至關重要。人才,乃是金融市場的核心競爭力,頂級國際金融人才去哪裡,大機會就在哪裡。國際金融中心真的不是一國政府可以自封的,也不是靠錢可以買來的。真正稱得上全球金融機構的掌舵人,無論人種如何,大致受教育於盎格魯撒克森文化;那些機構的頂層設計、內部監控,也大致源於盎格魯撒克森文化。底蘊,說起來玄而又玄,但是對全球金融中心卻是不可或缺的,香港則有這個底蘊。
適當的市場監管,對金融中心的長期穩定與繁榮必不可少;基礎設施同樣重要,通訊硬體、人才、規章軟體,乃至生活、教育、醫療等缺一不可。在這些領域,香港可以與任何其他城市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