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心,指易受挫的敏感脆弱心理,在社交媒體上特別容易見到。台灣人爭台灣事,爭到滿地碎玻璃能說得過去,但為何對「他國事務」也如此,值得探討。
台灣網民常笑中國網民「玻璃心」,意思是一談到和「國家認同」、「國家尊嚴」有關問題的時候,許多中國網民瞬間就會心理崩潰,陷入憤怒或濫罵的狀態,口不擇言、理性全失,就像玻璃一樣脆弱。
那麼,台灣有屬於台灣特色的「玻璃心」嗎?這問題,只能留給每個讀者自己回答;我不敢回答,因為我怕一回答,就會有碎玻璃射向我。
我只想自我設限,把討論限制在一個範圍內:台灣社會負擔得起「玻璃心」嗎?對這個問題,我有清楚的答案:負擔不起!
由於香港的局勢、由於美中對峙的態勢,台灣當下處在一個歷史轉折點,有些人視其為絕大的險境,有些人視其為絕大的機會,還有些人看成風險和機會並存的福禍相倚局面。看法各異,情緒難免,但其中有個共識:這是歷史的轉折點,極可能也是台灣未來數十年命運的轉折點。
身處轉折期的社會,負擔不起玻璃心!試想,意見和情緒不同的時候,立刻掉入膝反射反應,不假思索地攻擊對方、給對方貼標籤、誅心之言脫口而出,這無異於一種社會自殺行為。
在社交媒體如LINE、臉書上,特別容易出現玻璃心,因為字數短少,言不盡意,看不到對方,有時甚至互不相識,一言不合,玻璃就碎了。我不知道你的體驗如何,但我的經驗總結是:只要是人數超過五十的社交群組,無不滿地玻璃。
有趣的是,如果這現象只發生在討論台灣議題時,如認同議題、性別議題、能源議題、選舉議題,那倒也罷了,台灣人爭執台灣事,陷入情緒天經地義。但是,當「玻璃心」現象出現在香港議題、台港關係話題、台美關係話題,甚至美中關係話題上,那就引人深思,值得細細品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