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語片曾經風光的60年代,北投是「台灣的好萊塢」,
約好友一起進入那段揉合苦悶與希望的時代殘影,看看這齣屬於台灣的劇。
《歌劇魅影》音樂劇在倫敦轟動演出之後十年,終於到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首演前,一位西裝筆挺的企業家李董非常興奮地說,他剛下飛機專程回來台北觀賞《歌劇魅影》,而且這是第三次進場。第一次是在倫敦出差時,英國的客戶邀請他共賞,從未看過音樂劇的他,半推半就客隨主便,十分鐘之後就愛上了《歌劇魅影》。
我問他,你真的喜歡到必看第三次?他回到企業家本色說,他想了解台北「消費者」如何反應,同時也想探究這樣的創新音樂劇如何製作、如何擴散?他要感謝我,因為當時我正好擔任兩廳院的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其實,這個節目在我擔任董事長之前已經確認,而且過程非常戲劇化,我只是躬逢其盛。
北投是陳明章的家鄉,那裡的旅社、溫泉、那卡西、人進人出都是他音樂創作的靈感。一九九○年創作《再會吧北投》時,已經了解那個六○年代因台語片風光多產,被稱為「台灣的好萊塢」的家鄉,必須創意轉化、創新形塑為溫泉暖心的文創盛世。
吳念真,《人間條件》舞台劇系列的創造者,在他的生命故事和文化底蘊中感同身受地掌握了《再會吧 北投》的主旨,那就是「改變」。一方面,要讓觀眾想像回憶中的北投場景,感受過渡時期的北投氛圍,包括那卡西的演奏、酒家菜的舌尖味蕾,以及人間的生命故事和冷暖善惡,而「改變」就是將危機化為轉機,讓酒家去「黑」美「白」,讓下一代不必重蹈酒色覆轍,而充滿希望地主動尋找發揮才能的機會和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