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餐在人際關係疏遠的今日別具意義,不僅增進感情,還會加強與社會的連結;
回顧傳統,農村「割稻飯」是最佳案例,在功利導向的社會,這或許是一個創新機會。
現在有些鄉村餐廳開始流行「割稻飯」,早期農村,從插秧到收割都會透過「相放伴」互助,但沒有酬勞,主人會請幫忙的人吃一頓特別準備的「美食」,大家或蹲或坐,吃飯配話,搏感情話家常。
只強調舌尖上的味覺,似乎失去了「吃飯配話」的社會連結意涵。
除了找回傳統共享割稻飯的社會意義,同時也需要因應社會變遷,而更能感受社會聚食的功能,在五月十五日「舌尖上的文明——中國(成都)國際美食文化高峰論壇」上,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金相顯,就以電視節目為例,說明美食如何成為韓國文化產業內容。
韓國單是二○一九年五月,就推出十二個飲食相關的節目。韓國獨居者占全體人口的二八.六%,而兩人家庭也占五四.七%。其實韓國獨居的比率,和台日歐美相差無幾,但他們進一步調查,發現獨居人最關心的事情是飲食,便將美食當作文化影視內容的創作素材。
社會聚餐在人際關係疏離的現代別具意義,學者也開始研究。
牛津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巴爾認為共餐的潛在益處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個是社群的層次、第二個是建立網絡的層次、第三個是個人的層次。在個人的層次方面,主要是影響身心健康和工作表現。他以十八歲以上,二千個英國成人為對象的研究發現,經常跟別人聚餐的人,覺得比較快樂,對生活比較滿意,對別人比較信任,比較會投入社區活動,需要時,也有比較多的朋友可以支持他們,這樣的聚餐本身會影響他們的友誼連結,產生其他良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