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台積電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在美中貿易戰後,華為旗下的海思已下達「備胎全面轉正」,努力減少對美系半導體供應商的依賴,並將逐漸加重自主研發的麒麟晶片平台比重;但海思的代工廠就是台積電,若是台積電也被迫加入美方制裁華為的供應鏈名單,華為恐怕茲事體大。
華為旗下的海思,成立於二○○四年,前身是創建於一九九一年的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總部設在深圳,在北京、上海、美國矽谷和歐洲瑞典都設有設計研發分部。海思的產品覆蓋無線網路、數位媒體、國家網路的晶片及解決方案,主管這個半導體計畫的是何庭波,業界都稱她是中國晶片女王。這次川普封殺華為,海思的角色格外吃重;而海思設計的晶片都在台積電投產,這項制裁華為計畫,也因為半導體產業把台積電推到最前端。
美國制裁華為的清單,含蓋九十二家供應鏈,其中美國占三十三家,主要企業有英特爾、高通、博通等;若從獲利來看,代工大廠偉創力(Flextronics)占的金額最大。偉創力是全球第二大EMS電子專業代工廠,去年在美中貿易戰中,偉創力股價從十九.七一美元狂殺到六.七四美元,這回又被捲入風暴中。但衝擊最大的是光學感測元件產業,例如:新飛通光電(NeoPhotonics)出貨給華為的比重占了將近一半,美國商務部宣布禁止出貨當天,新飛通光電一天股價就暴跌二○.六三%。於一九九六年在加州聖荷西成立的新飛通光電,從事網路傳輸、接收與切換高速數位光訊號的混合元件,是全球第六大的光通訊模組及光積體電路供應商。受到華為影響而重挫股價,也顯示了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的危機。
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影響最大的如Lumentum、科沃(Qorvo)、思佳訊(Skyworks)等。這次率先宣布停止對華為供貨的Lumentum,是一系列處理終端市場應用,包括數據通訊、電信網路、商用激光器的製造商,利用其核心光學與光分子技術提供光學及光電子解決方案,尤其是3D感測元件。Lumentum供貨給華為,貢獻營收約在一.五億美元,這次川普列出清單,Lumentum股價從六十三.九四美元跌到四十四美元,也算是苦主之一。
另一家具代表性的科沃,是一家擁有行動裝置、基礎設施、國際航天核心射頻技術及解決方案的供應商,華為是科沃僅次於蘋果的第二大供應商,華為一年向科沃採購逾三億美元。美國商務部列出清單當日,科沃股價大跌七.一四%,市值蒸發六.二四億美元,這一輪衝擊讓科沃股價從四月最高的七十八.九八美元,跌到五十八.五二美元。
另外,思佳訊是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無線半導體公司,專門生產應用於無線通訊領域射頻及完整半導體解決方案,華為一年貢獻思佳訊營收約三.六五億美元。這次禁用華為清單一公布,思佳訊股價一日暴跌六.○四%,市值蒸發八.二二億美元,這一波股價從四月最高的九十四.三九美元跌到六十六.三五美元,衝擊可謂不小。
此外,賽靈思(Xilinx)今年在5G題材中大放異彩,過去一年股價從六十二.二七美元漲到一四一.六美元,取代輝達(Nvidia),成了今年全球表現最火紅的半導體設計公司。但華為供應鏈被凍結的消息一出,賽靈思股價當日大跌七.二七%,市值蒸發二十一億美元,全美半導體供應商如博通、高通、美光、英特爾沒有不受衝擊。
衝擊效應延燒 恐擴大全球半導體衰退幅度
這次站在第一線的台積電,表示仍繼續對華為出貨,但後續就要看美國態度。台積電美國存託憑證受到的衝擊也很大,從四月最高的四十五.六四美元急殺到三十七.四一美元;台灣的台積電股價一度衝到二七○元,市值突破七兆元,這回跌到二三○元,市值又跌破六兆元。受到華為衝擊,已使台積電市值縮水一兆元新台幣。
台積電是華為供應鏈的重要成員,聯發科也受到衝擊,但影響力道更大的是封測代工的日月光,股價從七十七.二元急殺到五十八.二元。台灣的光學元件產業,以大立光受到的影響最大,大立光股價從四九○○元急跌到三五六五元;二線光學廠也都受到波及,像玉晶光從五二三元跌到二九六.五元,亞光從一○三.五元殺到七十一.五元。兩岸的光學產業也都受到很大影響,像在香港掛牌的舜宇光學,股價從一七四.九港幣跌到五十八.五五港幣,這一波彈升到一○九.六港幣,如今又殺到六十五.一五港幣;丘鈦也從十一.五六港幣殺到五.三一港幣,可以想見華為這個殺傷力非同小可。
對台廠供應鏈來說,像是關稅上升到二五%,包含手機、筆電等消費品,這對EMS大廠如鴻海等企業殺傷力極大。這次川普又禁止供應鏈出貨給華為,更是衝擊全球產業鏈。台灣一直都是華為供應鏈重要成員,華為有難,一定波及台廠,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就是鴻海。
在這次加徵關稅及封殺華為的科技戰中,郭董的鴻海及在上海上市的工業富聯,可說是首當其衝。今年四月間,郭董宣布參選總統,鴻海股價從六十七元彈升到九十七.二元,市值一度上升到一.三四八兆元;最近受到衝擊,股價跌回七十一.一元,市值又掉到九八五六.五億元,鴻海市值退居第三。在上海上市的工業富聯,則從十九.七元人民幣跌到十二.七八元人民幣,市值掉到二五一七億元人民幣,鴻家軍兵團股價幾乎都是全面下挫。
大家更關注的,是郭董轉戰政壇後,鴻海龐大的事業體系將如何運作下去?因為十年來,郭董一直都是鴻海集團的中樞神經,沒有郭董親自領兵作戰的鴻海,到底會變成什麼樣?這是值得探究的大問題。整體來看,大環境對整個鴻海集團非常不利。
從五月十日以來,川普揮舞大刀,從二千億美元高關稅到封鎖華為,美中衝突態勢一路升高。這一期《經濟學人》周刊以新冷戰「A new kind of cold war」為題,認為美中冷戰,台灣會成為祭品。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這些年台灣很多電子零組件廠都紛紛成為華為供應鏈的成員,華為除了面對半導體產業的斷貨危機,大家更關注的是谷歌(Google)也加入封殺華為的行列,谷歌已宣布安卓(Android)系統不再支援華為的更新系統;若谷歌禁止華為使用安卓平台,那才是華為的致命傷。

避美圍堵 低調創辦人頻上火線回擊
川普對華為揮大刀,也讓全世界逐漸了解華為的經營真相。過去華為總是罩著一分神祕色彩,眾多訪客都會到訪華為深圳基地,對陳列展示空間感到驚歎,尤其背後的華為大學,看起來博大精深。而華為創辦人任正非一直以來都十分神祕,很少在媒體前曝光,直到中興通訊事件後,他才慢慢浮上枱面,在微信中要求華為員工要正視美國的偉大,他認為在晶片研發上,中國落後美國甚遠。
直到去年十二月一日,半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光刻機失火、史丹佛大學教授張首晟自殺事件,以及華為公主孟晚舟在加拿大遭到拘捕,此時任正非頻頻在媒體前曝光,並接受BBC等國際媒體訪問表示,他不在乎九十天緩衝期,華為提前備妥存貨,可以度過這次危機。他頻頻曝光,也為華為員工打氣,成了全球媒體網紅。任正非從鮮少曝光到勤於接受訪問,這個轉折十分值得研究。
對台灣的投資人來說,美中攤牌,而且態勢已沒有緩和空間,這場貿易戰到科技戰一定會愈演愈烈。對台灣來說,台灣到底會變成祭品?或是另一次再起的機會?大家有各自不同的解讀。我的看法是美中攤牌,台灣有受害的,也有受益者,直接受害的是過去二十幾年來,把生產基地設在中國,完全使用中國大陸廉價勞力,如今規模太大、遷廠不易的電子代工廠,以電子五哥最具代表性,首當其衝的是鴻海。
另一個是努力在兩岸穿梭營造特殊政商利益的工商團體,在這次美中攤牌下,過去經營的政商關係也會跟著瓦解。大家可以盤點過去二十年來歷任台商會長現在的處境,像是過去擔任工業總會理事長的陳武雄,旗下和桐目前的股價剩下七元。
貿易戰壓境 預料迎來最大規模台商回流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過去二十年,台灣的人流、物流、金流全部往中國流,中國的快速成長壓縮了台灣產業及成長空間,現在美國強力加在中國的智慧財產權、國企補貼的不公平競爭,其實是落實產業解除不合理競爭的第一步。川普揮舞關稅大刀,影響可從幾個層面來看。一是生產基地的移轉,今年越南首季FDI(外國直接投資)高達一○八億美元,韓商、日商,甚至中國企業加快腳步到越南設廠,這對深耕越南超過十年的台商如廣隆光電、豐泰、百和、凱撒、錩新等會帶來十分正面的衝擊。製造業會逐漸撤離中國,在東協、印度尋找新的生產基地,小英總統上任以來的「新南向」政策,此時會逐漸發酵。
二是資安產業回流台灣,可能成為必然趨勢。像是網通設備訂單移轉,去年第四季年增十二.六%,第一季年增二一.五%;又如安全監控、雲端伺服器等與資安有關的產業回流,這已是擋不住的趨勢;甚至是遷廠不易的筆電大廠,也開始認真思考把部分高階產品移回台灣生產。
今年經濟部大力啟動台商回流方案,到目前為止,登記回台投資的台商已逾五十五家,投資金額超過三一○○億元。經濟部不斷更新資料,電子五哥中的廣達、和碩、緯創都努力在台灣找地,經濟部部長沈榮津信心十足地表示,台商回台投資今年一定可以突破五千億元大關。過去二十年來,台灣的製造業大規模外移,現在重建台灣生產基地,這是台灣經濟絕地逢生的一次大機會。
今年五月二十日,小英總統在就職三周年記者會中強調,她忍受三年的謾罵,直言:「唱衰台灣的人,不會得逞!」小英總統展現信心,這也是台灣再起的一次轉捩點。台灣雖有危機,卻也乍現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