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月份金融數據十分亮眼,信用週期再次抬頭向上,不少經濟分析員預言,
一個新的上升增長週期已經到來。但真的如此樂觀?恐怕暫時言之過早。
在經濟學理論中,經濟增長的短週期隨著信用週期的起伏而波動。政策寬鬆,帶來信用擴張,推動投資,消費見好,增長處在上行週期……,直至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出現,貨幣政策收緊,信用萎縮,企業裁員,消費不景,增長處在下行週期……,央行再做逆週期操作,直至下一輪信用擴張,如是周而復始。多數時候,信用週期和增長的短週期相重疊,信用週期略早過增長週期,引領增長週期。
經濟學理論有許多假設。政策週期帶起信用週期,最終拉動增長週期的關鍵假設,是政策變化可以傳導到銀行信用尺度和資本市場情緒上,隨後傳導到實體經濟的經濟活動上。
中國三月份金融數據十分亮眼,新增貸款的絕對規模創下歷史新高,企業及居民的新增貸款均有大幅上升,中長期貸款占比改善。全社會融資規模跳漲,新增債券融資明顯放量,信用債與地方債紛放異采。這組數據一掃一月份強勁數據是否受到農曆新年季節因素干擾的爭論,中國信用週期再次抬頭向上。不少經濟分析員預言,一個新的上升增長週期已經到來。
由於表內表外金融數據極其強勁,中國人民銀行甚至重提「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央行微妙的語境改變,折射出決策者對流動性氾濫的擔心;不過央媽就是央媽,貨幣環境改變的始作俑者就是人民銀行,它擔心的不是方向而是節奏。
毫無疑問,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終於撬動了信用環境。筆者同意,信用週期發足奮進,中國經濟一掃去年去槓桿所帶來的流動性頹勢,進入了信用修補的環節,企業違約風險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