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FDI積弱不振,可見台灣的投資環境對外資沒長線吸引力,
投資要理性,「愛台灣」不一定要投資台股。
或許台股過去太輝煌,加上要投資台灣之外的股市看似艱難,多數投資新手往往由台股入手。但現在還應該是這樣嗎?
台灣的機構投資人,早已紛紛把投資搬到台灣之外,全台首富們也透過私人銀行帳戶投資海外。站在海外投資人的立場,就能理解為什麼台股愈來愈沒有吸引力。最好的指標,就是外國直接投資(FDI),台灣的FDI近十年積弱不振,正是因為台灣的投資環境,對外國人不具長線吸引力。
台股基本上有兩大流派,第一類是「世界工廠」,像是台積電、鴻海、大立光;另一類是「內需產業」,像全家、統一超商。過去十年,扮演世界工廠角色的廠商漸次外移,外資不再視台灣為重要生產基地,如果還能吸引FDI,台灣的內需產業必須要接棒,像是消費品及通路,但從外資的立場,全球有這麼多國家,為什麼要投資在台灣?
有人說,台灣的「購買力平減GDP」很高,代表台灣實質購買力強,老百姓有錢,對外資會有吸引力,卻是美麗的誤解。國外投資人在乎的是「名目」,而不是「實質」,試想如果你是肯德基的老闆,有一千萬美元可投資,評估了兩個市場,人口數、人口平均所得、每人每年造訪次數都相同,只是一個市場物價平穩,跟台灣一樣;另一個每年可調漲產品價格一○%,是個平行時空的台灣,你會投資哪一個?答案是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