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是電動車、半導體等產業中重要的原材料,價格影響企業成本甚巨,
在中國基礎建設及電動車驅動下,未來三年全球需求龐大,銅價可望持續強勢。
銅價年初至今漲幅達七%(鋁:二.三%、鋼:跌二.九%),並創下八個月新高。漲價帶動銅礦開採業者獲利看俏,採銅大廠必和必拓(市值一千三百億美元)、江西銅業(市值八十三億美元)、雲南銅業(市值二十六億美元),今年初至今漲幅達十二%、十五%、三一%,投資人似乎從銅價內容中看到景氣春燕,紛紛湧入股票市場。
美國過去五次經濟衰退中,有三次(一九八一年、二○○一年、二○○七年)可透過銅價看出端倪,原因為銅在工業用途廣泛,其用量與產業景氣的活絡程度關聯密切,如同經濟博士對景氣做預測,因此銅金屬享有「銅博士」的美名。
回顧台灣與銅的歷史,日治時代,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拓展版圖時以台灣做南進基地,一九三九年台灣總督府宣布台灣工業化政策,日本財閥如三井、三菱、古河、日產紛紛前往台灣設立公司,日本技術在台落地生根;觀察台灣公司,相關銅線產業仍有日廠蹤跡,例如古河電工(TYO:五八○一,市值二十億美元)持有漆包線大廠榮星(代號:一六一七)股權超過兩成;電纜公司第一伸銅(代號:二○○九)與日本三菱採取技術合作,透過歷史淵源讓台灣擁有深厚的銅製品技術。
台灣過往銅礦產量最高達四千噸,僅占全球銅產量萬分之一,但觀察進出口貿易,小小的台灣進口精煉銅量高達全球第五,且出口加工銅製品(Semi-Fabricated Copper Products)接近四十萬噸,僅次於德國,排名世界第二,在銅價強勢下,台灣相關企業將可受惠銅製品成長的浪潮。
銅對電力電纜、建築、半導體等產業都是重要的原材料,價格影響企業成本甚巨,從目前供需看,二○一八年全球精煉銅總產量約二三五○萬噸,中國為最大生產國,產量自○六年達三○○萬噸後超越智利成全球第一,到一四年增產快速成長,複合年增約十三%,但中國產量大幅成長導致一二年至一五年全球產能過剩,銅價下跌逾四成,產銅企業叫苦,紛紛放緩新產能投入,產量年增率驟降至約五%,中國不再大舉擴產,供需趨平衡,銅價不易再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