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升台灣創業者國際能見度,引進加速器並非關鍵,改善環境、放寬法規,吸引國際企業與學府進入台灣,方能造就全球領先的創業生態系。
過往十多年,為了推動新創經濟、促進產業轉型,中央與地方政府從普設育成中心、舉辦創業競賽到獎勵補助新創,可說非常積極,但效果始終有限。為了提升新創生態系的國際化,這兩年各單位的目標成了「引進國際加速器」。
身為新創加速器AppWorks共同創辦人與前合夥人,我曾經也認為加速器是翻轉新創生態系的關鍵。但近年參訪全球各大新創聚落後,我發現加速器其實是生態系充分發展與競爭後的結果,而非起因。
各領域最強的加速器,一定位於該產業競爭最激烈的生態系,包含最有實力的工程師、最有經驗的創業者、各階段投資人與願意投資並收購新創的企業群,再加上有創業及投資經驗的加速器經營者,才能吸引最強的新創團隊進駐。
這也就是矽谷的演化過程:由一流的學研機構與產業巨擘,加上願意投資初創企業的創投,不斷培育出有出場經驗的連續創業者,成就了熱鬧的資本市場與併購市場,再由天使投資人、孵化器與創投機構的三種典型,衍生出兼具三者特色的創業加速器模式。
除了矽谷,曾經只有研發與醫療機構的波士頓,在醫藥大廠陸續進駐,加上生技產業更迭快速、競爭激烈,新創企業被併購案例不斷出現,造就一批具有創業及投資經驗的技術人才與風險資本家,才讓波士頓成為全球生技新創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