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工業4.0時代的來臨,製造業導入資訊科技,透過大數據分析、客製化以及感測物聯已成為市場趨勢。致力於製造汽機車機械零件的順心企業不讓德國、美國以及日本等國家專美於前,積極創新研發製造自動化設備,為臺灣的製造產業開創新藍海市場!
臺灣汽車每年平均生產30萬輛左右,一半以上來自國外訂單,在內需市場不豐的情況下,順心企業除了拓展外銷,同時也積極為國內廠商開拓格局。透過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SBIR)的協助,順心成功研發出3D立體震動旋轉除毛邊機及彎曲機,大幅提升汽車零件的品質與價值。
綜觀未來市場 致力研發創新
了解市場需求,一直以來都是順心企業最主要的經營策略。總經理張太坤表示,早在好些年前,他們就發現各國開始管制勞工出口量,加上日本與韓國以優惠政策招募東南亞移工,因此未來臺灣將面臨勞工短缺的窘境,「當時我們察覺,智慧自動化機台的研發與設置勢在必行。」
汽車零件生產後的毛邊,須仰賴大量人工拋磨,不僅耗時費力,且難以掌握精度。因應市場需求,順心於2012年開始量產獲得獨家專利的除毛邊機,為廠商解決零件毛邊的問題。
張太坤表示,順心的研發能量很強,然而中小企業規模畢竟有限,「我們沒有豐厚的資金,因此只能用時間換取技術能量的累積。但是現在世界進步太快了,如果我們依舊照著以前的腳步走,好不容易研發出來的新機器,在市場上早就是老機型了。」
為延續產品競爭能量,順心申請中企處SBIR計畫協助研發,加速研發腳步,順利升級改良舊型除毛邊機,讓其在使用過程中減少廢棄物與污染,在計畫的挹注下,研發進程猶如一部直達車,短時間內就完成了除毛邊機的升級改造,開發出「3D立體震動旋轉除毛邊機」。新機型不僅讓毛邊修得更精細,結合了過濾系統,解決舊型除毛邊機所產生的噪音、廢氣與廢水的問題,不僅提升除毛邊的品質性能,同時也改善第一線生產人員的工作環境,為地球環保盡一份心力。
3D立體震動旋轉除毛邊機大幅提升除毛品質,也改善噪音問題。
此外,隨著工業4.0浪潮所帶領的智慧化生產革命,金屬機械設備與零件市場也加入自動化製造戰局,順心看準汽車產業不可缺少的生產機具「彎曲機」,以其扎實的技術與研發能量,投注於彎曲機市場的開拓。
「彎曲機被廣泛應用在飛機、汽車支架、行李架、門框、飾條、保險桿等彎曲成型上,全球每年生產約1億台汽車,光是一輛車四個門的需求量就非常可觀了。」張太坤解釋,目前以日本與德國製造的彎曲機品質最好,順心看到這個市場的機會,在SBIR計畫的協助下,投注所有研發能量,全力搶攻彎曲機市場,往頂尖邁進。
加快升級腳步 打造隱形冠軍
經過不斷地研發改良,順心成功研發出「雙臂伺服彎曲機」,為具備精密力控、自動編程、成型分析以及遠端連接與資訊傳遞的彎曲機,同時導入智慧化調控模式,具備大數據蒐集解讀的功能,能自動分析材料結構,選擇適宜的操作模式進行作業,成功將老舊彎曲機平均5至10%的不良率降低至1%,成型的精度更可以達到±0.5mm以下。
雙臂伺服彎曲機具備智慧調控功能,提高彎取的精準度。
「我們的彎曲機與國外機型一同進行測試,測試結果證明順心的彎曲機比日本的還要好,已經很接近德國的水準了。」張太坤自信滿溢地笑言:「相信在現有基礎下進一步改良,這部高智慧的雙臂伺服彎曲機一定能成為另一個臺灣的隱形冠軍!」
張太坤有感而發地說,創新研發猶如古時候的寒窗苦讀,極有可能因為困難而中途失敗,更可能在最後一刻鎩羽而歸;然而中小企業仍然必須堅持創新研發的信念,因為若沒有持續創新,被市場淘汰不過是早晚而已,「在這條路上,我們不會停,透過創新研發的能量與資源,結合終端使用夥伴,進一步提升產品競爭力的同時,也能讓臺灣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步,開拓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