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興起一股快時尚風潮,流行天天都在改變。臺灣身為紡織大國,光是一年生產的餘布廢料就高達2,100萬噸,造成不少的資源浪費與汙染。為了延續衣物壽命,減少環境負擔,「機能服飾時尚設計生態系」串聯紡織與蕾絲布料、循環材料、資訊科技業者、設計師及藝術家等,透過企業結合與資源分享,再賦予舊衣物新生命!
臺灣成衣產業每年內外銷總額,僅次於電子產業,是牽動國家經濟脈動的要角,然而在面臨快時尚消費,以及品牌供應鏈大量生產導致供過於求的狀況下,成衣業因應環境永續的議題刻不容緩。
台南企業執行長葉重利表示,如今時尚流行已經快至一年52季,每週都有設計新品產出,然而細數一件衣服從棉花種植、生產處理乃至運送,過程中所造成的資源浪費與汙染,也讓成衣業成為僅次於石化業的第二大污染產業。
在企業不斷加速生產的同時,廢棄衣物與餘布的累積也越來越可觀,「臺灣一年有520萬件的衣服被丟棄,平均每分鐘丟掉9.9件。」葉重利指出,自己身在成衣產業,平日除了發揮專業,對衣物生產造成的環境危害其實並不清楚,「自從去年加入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機能服飾時尚設計生態系之後,我才開始去了解到這些數據。」
庫存布也能玩出新花樣
面對循環經濟時代的來臨,台南企業在今年承擔起帶領機能服飾時尚設計生態系的角色,帶動不同業者從供應端活化庫存布開始。
機能服飾時尚設計生態系成員,一同打造布的循環經濟。
機能服飾生態系超過40家廠商參與,他們將自家生產的餘布活化再利用,更一同建置「庫存布實體示範場域」,將廠內的餘布篩選、整理,集中放置於示範場域,這些餘布包含許多來自國際知名的品牌,不僅品質好,同時更取得不易。
來到庫存布實體示範場域,這裡的布料包羅萬象,民眾可以親自挑選,也能掃描布料標籤上的QR Code,一覽手上庫存布料的上游廠商與產品資訊,清楚掌握布料的源頭。此外,為了讓各國的遊客都能在這裡買到喜歡的布料,庫存布實體示範場域也邀請國際志工加入,提高語言友善力,帶給外國旅客輕鬆、無負擔的體驗。
提供場域的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表示,示範場域讓餘布發揮出新的價值,並提供臺灣設計師與布料創作者良好的布料選購環境,以及創造另一種產銷模式,「臺南一直是個充滿手作職人的城市,因此我們也邀請年輕設計師與二度就業的媽媽來這裡工作,消費者可以在現場選完布,立刻與設計師討論想要的款式,並製作專屬限定款。」
示範場域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內販售各式布製產品,志工則在現場設計、製作布品。
創意思路 讓循環布經濟走向國際
不只是生產端要正視資源永續問題,消費者也需要理解每天穿著的衣物,背後可能造成多少浪費。機能服飾時尚設計生態體系藉由「行動專車」,讓打版師與設計師進入校園親身教學,現場運用不起眼的餘布布邊,為弱勢族群小孩製作布書等早療輔具,不僅是傳遞資源永續的理念,更能進一步達到公益的影響力。
要吸引民眾使用舊的布料,少不了新穎的創意設計。因此機能服飾時尚設計生態體系與國際飯店業者合作,邀請7組設計團隊以循環經濟的概念作發想,在飯店房間內打造「循環再生故事主題房」,讓國際旅人看見臺灣創新的研發能量。
從「我們該做點什麼」的念頭出發,機能服飾生態系建置布料銀行、行動專車,以培育臺灣新興設計能量,同時也透過「循環經濟地方創生工作坊」,利用庫存布為白河社區的蓮花精油香皂重新設計蓮花意象的布提袋包裝,以實作讓民眾理解「布可回收」的重要性。
原本被摒棄不用的餘布,透過生態系成員的巧思與巧手,一針一線交織出臺灣循環經濟的新可能。葉重利自信滿懷地表示,讓這股循環經濟的原創能量走向國際是他們的最終目標,「臺南是一個有韌性、懂生活品味的城市,是臺灣引領風騷與消費品味的代表。透過生態系計畫推展,我們要帶著布文化與臺南的能量,開拓國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