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路平專案 平穩安心走 打造宜居 友善又好行的城市

路平專案 平穩安心走 打造宜居 友善又好行的城市

民國19年即落成使用至今的台南車站是國定古蹟,多年來從不休歇地運載著過往迎來的旅客。早期在府城年代,這個車站多是仕紳與商人往返辦公的重要樞紐;時至今日,這裡多是滿心期待前來嚐美食、訪古蹟的外來旅客。

歷史,讓台南這座城市變得與眾不同,然而越是古老的城市,路面的開挖與壓損痕跡就愈是多,如管線挖掘所造成的凹凸不平、路面老化龜裂等。

 

然而若是走出台南車站,真正踏上了這片土地,眼前平整的道路會讓人不禁訝然而問:「這裡真的是一座歷史古都嗎?」

 

路平新法 拒絕補丁

台南火車站前的道路是市民經常往返之路,也是開車的外來旅客最常使用的交通要道。原本被壓得坑坑巴巴的路面,近幾年來已經恢復筆直平坦,讓市民能舒適的上下班,也讓抱著愉悅心情來到台南旅行的遊客,能平順安全的抵達,而這一切都歸功於台南市政府自民國100年破釜沉舟執行「路平專案」的成果。

 

總面積2,192平方公里、共37個行政區域的台南市,總計有45萬座孔蓋設施、49個管線單位,地下管線的長度預估有30,600公里。因此平均每年的道路挖掘件數高達有9,300件。

 

道路被管線單位挖得凹凸不平,這是各縣市最大的民怨,以台南為例,舊版的「台南市管線工程使用道路管理自治條例」及「台南縣道路管理自治條例」規定管線單位施工後,僅須回填局部路面即可,然而卻造成路面處處都是補丁,高低落差太大,甚至經常釀成車禍與跌傷意外。

 

有鑑於此,工務局在民國101年即開始執行新版的「臺南市道路挖掘管理自治條例」,不僅嚴格管制管線的挖掘,減少路面孔蓋的數量,並擴大回填範圍至少達一個車道或全車道寬,且規定只許有色差,不能有落差。

 

 

AC廠路面鋪設 加強人員訓練

除了控管工程,一方面也逐步進行路平整修。施工期間採分段封閉。有別以往整修僅刨除5公分厚度,再鋪上5公分的瀝青混凝土,路平專案以10公分為鋪設基準,並分兩次鋪設,平坦度從原本規定的2.6公釐降縮到2.4公釐,提升整體道路的平坦度。完工後也承諾在3年內執行禁挖指令,讓平整的道路不再只是短暫的美好。

 

工務局對鋪設的材料也做了嚴格把關。由於台灣路面慣用瀝青混凝土(Asphalt Concrete,簡稱AC)鋪設,因此台南作為目前全國唯一AC廠營運產料的公務機關,無論是對民間或是自家管理的AC廠,都嚴格把關品質。為了因應綠源能再生的減碳行動,市府也配合內政部所推動的再生瀝青混凝綠能材料使用措施,進行生產、品質與行政的相關制度建立。期待台南好,世界也能更好。

 

台南更進一步的讓監造人員於施工期間進駐瀝青拌合廠監工,負起材料源頭把關的責任,也監督執行鋪設的步驟,這可說是全國首創。為了讓監造人員能更了解流程與製作程序,市府也安排一連串的教育訓練與測驗,這項創新的措施無疑是對路平專案的負責宣示。

 

 

路平楷模 外縣市參訪

自民國100年路平專案上路之後,台南市政府每年都編列3至5億元的執行預算,至今已經投入22.4億元,改善超過140公里長度的重要幹道,並且推出了路平專案LOGO「黑面平路」,以可愛的黑面琵鷺為吉祥物,行銷路平專案,成功地創造全民認同與支持的風氣。

 

卓越的成效,吸引了包含新竹市、新竹縣、彰化縣、雲林縣以及嘉義市等各地區的縣市長與局處長率隊參訪,成為其他縣市學習的標竿。好,還要更好!工務局表示,路平專案會持續推行,讓道路愈來愈平整,民眾行車更安全,也讓台南市成為旅人心目中一個宜居、友善又好行的城市。

 

 

延伸閱讀

英特爾、超微兩大對手結盟「對抗安謀」!基辛格:誰說X86死期到了「我們還活得好好的」
英特爾、超微兩大對手結盟「對抗安謀」!基辛格:誰說X86死期到了「我們還活得好好的」

2024-10-16

輝達能稱霸AI多久?超微蘇姿丰:運算市場不會只有一家獨大!「科技生態圈」合作、競爭並存
輝達能稱霸AI多久?超微蘇姿丰:運算市場不會只有一家獨大!「科技生態圈」合作、競爭並存

2024-09-20

台塑四寶正被「7個王永慶」壓著打....中國的殺戮再擴張!謝金河曝東協各國也不妙:2000家製造業收攤
台塑四寶正被「7個王永慶」壓著打....中國的殺戮再擴張!謝金河曝東協各國也不妙:2000家製造業收攤

2024-08-10

別怕賠小錢,才能賺大錢!他用50萬滾出3千萬,獲利58倍體悟:關於「停損」你該避免的蠢事
別怕賠小錢,才能賺大錢!他用50萬滾出3千萬,獲利58倍體悟:關於「停損」你該避免的蠢事

2024-10-09

買台塑四寶不如買高股息ETF?抱3年殖利率最多11%、石化谷底還沒盡頭…分析師:「這點」仍是關鍵
買台塑四寶不如買高股息ETF?抱3年殖利率最多11%、石化谷底還沒盡頭…分析師:「這點」仍是關鍵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