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善台灣高學歷失業與產學脫節,關鍵有三,一是減少近親繁殖與一路直升,
一是增加高教人力背景與資源多元性,同時大幅開放產學間的職涯限制。
身為本土培育的博士(俗稱土博),並踏上少數土博走上的產業與創業之路,在今年出訪多國、跟各地洋博交流就業創業心得與將來返台的機會時,相較於台灣近年的博士失業潮,心中百感交集。
這些洋博多數都曾在台受教育,那為什麼出了國就比較接地氣,不會只往學術界發展,許多都進了產業或當上創業者?不說產業成就,八成土博在台進入學界後的研究成果,似乎也落後一截。是環境還是腦袋的差別?
若說是環境差異,即便是全球排名居前的哈佛、劍橋、史丹佛,有些設施甚至比不上台灣學研單位裡的昂貴先進,顯然硬體非唯一關鍵,人跟制度才是重點。
我認為要改善高學歷失業跟產學脫節現象,關鍵只有三個,一是減少近親繁殖與一路直升模式;一是增加高教人力的背景與資源多元性;並大幅開放產學間的職涯限制。
產學脫節是台灣體制教育的通病,只是多數人到了大學後才格外有感。原因很簡單,因為多數教授只有研究專長與教學經驗、缺乏產業經歷,但多數學生不會走上學術之路,這根本不符合供需比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