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挪威的森林」兩者的翻譯是否有瑕疵?為何沒人更正?牽涉傳統意識和習慣。
一味因循傳統與習慣,失去檢視能力,不僅扼殺創意,更像從小被拘束的大象,難有自由。
有種台灣小吃叫「雞捲」,我小時候對它有疑惑。
「這就是雞捲?」我總是問大人。
「對啊,剛起鍋最好吃。」
「是雞肉嗎?」
「不是。」
「是不是用雞皮捲的?」
「怎麼是雞皮?是豆皮。」
「那是用雞油炸?」
「沒有人用雞油炸東西。」
「但形狀也不像雞……。」
「別講話,快吃飯。」
「我不吃這種東西。」
為什麼叫「雞捲」?雞捲是用豆皮捲包豬肉,炸成金黃色的肉捲。那「雞」從何來?雞是發音,不是實體。從前在宴席後,將剩肉、剩菜用豆皮捲起,重新製作成一道料理,等於是「多」出來的食物,「多」的台語發音是「gei」。台語常常有音字不明,借用同音字「雞」,久了便約定俗成。
既定印象難改 白房變白宮
人腦很奇妙,一旦有東西進去,就會在腦中占據一方,就算是垃圾,也很難倒出來,還能阻止新東西進來。社會的共同記憶,通常很早進入大家的腦袋,形成傳統與習慣。
例如,美國總統官邸與主要辦公場所White House,我們譯為白宮。Palace才是宮,那為什麼不翻譯成白房呢?這牽涉到我們的傳統意識形態,美國大總統怎會住在小房子呢?自然而然翻成白宮了。
誰也避不掉傳統,不是受A傳統影響,就是受B傳統影響。問題不在有沒有傳統,而是我們有沒有檢視傳統的能力?不讓傳統阻礙創意。
問題並不是翻成「白宮」對不對?而是我們從小學英文,會不會對這個翻譯有疑問?如同披頭四的歌《Norwegian Wood》是指一種便宜的挪威木材。但日本有人先翻成「挪威的森林」,這下連村上春樹也明知有誤,不得不從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