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農村的未來在哪裡?

農村的未來在哪裡?

2018-09-26 15:48

進入老化社會的日本,早已興起各類型地方創生案例,同樣步入高齡化的台灣可借鏡學習,讓政府喊出的2019年「地方創生元年」不再只是口號。

「農村的未來在哪裡?」這是我每天開車在牧場中穿梭,經常會問自己的問題,經歷幾十年嚴重的人口流失,農村老年化的程度恐怕不是大家能想像,每到農忙的時候,看到一整輛卡車下來採收的都是七十歲以上的爺爺、奶奶,總是充滿不捨,也有許多憂心。

 

常和幾位創業家好友討論,如何透過各方力量來改善地方問題,例如茶籽堂這幾年,就在宜蘭的朝陽社區做了許多社區發展事務,包括口述歷史的文化保留,以及在地苦茶樹栽種的就業保障。這也讓我思考,鮮乳坊在雲林的合作牧場常遇到缺工問題,在這個越來越邊緣化的農業重鎮,能如何協助解決?

 

台灣的總出生率低、高齡化嚴重、人口迅速縮減,而日本早已開始改變。今年四月,《今周刊》報導,日本從地方到政府推動「地方創生」的大小案例,許多邊緣的市町村(日本最底層的地方行政單位)因勞動力缺乏,導致生活機能喪失。前幾周,經由風尚旅行的安排,走訪一趟日本,和INSPIRE地方創生創新平台創辦人谷中修吾碰面,這是一個能把地方創生案例匯集協作的平台,並提供教育資源,透過民間的力量,從了解地方開始,再來透過創意解決問題。

 

其中一個案例是,平台參與者米田真介為了推廣沒落的日本古城堡區,用武士遊戲讓大小朋友以闖關的方式走訪一座座城堡,並在遊戲中加入武士道概念,傳承當時的文化精神,這種創意的發揮也具備了活動收費的可行商業模式,可以讓在地人一起參與經營。

 

何培鈞成立「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租下鎮上更多的空間,上網號召具備不同專業的背包客到此「專長換宿」,並成立經驗交流平台「光點小聚」,定期舉辦課程和論壇,讓在地店家與換宿青年腦力激盪,思索竹山特產加值、放大的可行作法。七年間,共吸引十幾位青年返鄉,也邀請雲林科技大學、東海大學加入,進行「產學研」相串聯的聯盟,逐一協助青年度過創業遭遇的困境。不斷滾動之下,竹山不只景觀改變,產業也開始活絡起來。

 

「過去十年,與竹山相似、由年輕人扮演關鍵角色的城鎮復興案例,還有新北市三峽區、高雄市旗山區、台東縣池上鄉等地,都成為台灣版地方創生的新典範,吸引大學主動接觸,進行實戰經驗模組化研究、協助青年培力。」何培鈞說。

 

 動能2  產銷新串聯  消費者也加入

 

地方創生並非只是鄉村人才的責任,都市消費者若養成直接向農夫購買習慣,也就是參與在其中。台灣從二○一六年起也學習日本經驗,共創辦了《中台灣》、《東台灣》、《雲林》及《旅人食通信》等四本《食通信》,協助產銷關係新質變與食農教育再升級,讓農村產品突破地域與盤商限制,找到新買家,提高升級動力。九月底,特別邀請日本編輯們來台,連續舉辦多場論壇和工作坊,並進行首次大串聯經驗分享。

 

二○一一年,日本福島核災之後,「產」與「食」兩端出現汙染信任危機。為了重建關係,東北災區出現第一本《東北食通信》,標榜「訂雜誌附食材」,讓訂閱者在收到時,「可讀又可吃」,透過報導介紹,農夫們成為明星,擁有自己的粉絲。這股關懷產地的熱潮,也成為二○一四年首相安倍晉三提出地方創生策略時,不可忽視的社會風氣助力。截至目前為止,日本已有三十四本奠基於各地區的《食通信》。

 

「國土規畫與人口戰略,是整個國家共生共榮的議題,人人都應參與其中。唯有透過『吃』來營造跨越時空的地方創生『關係人口』,才能激發都會人對鄉間的熱情,讓返鄉務農的年輕人擺脫犧牲者形象。」日本食通信聯盟執行長江守敦史觀察,台灣近年來歷經食安風暴,食農教育也奠下底子,若能再把產銷兩地的關係拉近,年輕人加入「青農」行列的意願有望提高。

 

動能3  大學新課程  青年培力救農村

 

在地方創生中,「人」的意願與能力至關重要。二○一七年,教育部啟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由教授帶領學生認養鄰近社區,深入城鄉現場,以「做中學」的方式,主動發現和參與解決社會議題,縮短學用兩端差距,並提高畢業後參與社會改造的意願。

 

在這個基礎上,多所大學在新的學年已率先開立地方創生相關課程與學程,其中以雲林科技大學最為積極。

 

由雲科大數位媒體設計系助理教授張文山主導的「地方創生智能設計學程」,開放大三、大四學生選讀,並設立地方創生智能設計與鄉鎮場域規畫兩門必修課,要求學生帶著學院裡的設計與數位能力,到鄰近的鄉鎮參與實作,從地方議題討論、設計策略,到場域實踐。

 

學生在校園時對於鄉鎮懷抱理想情懷,且深知第一現場的真實面貌,在離開了校園後,就可務實自我評估是否到鄉村落點深耕。

 

「有野心者,甚至在就學時就可創業,開立店鋪或品牌,由老師和業師挹注資源,畢業時帶著自己的公司畢業。」張文山說。

 

另外,校園位於台北市區的東吳大學商學院,開立「創意產業經營專題與實作」地方創生選修課程,並選定彰化縣田中鎮作為實驗場域。為了克服台北與彰化的距離局限,擁有豐富社區營造經驗的講師彭仁鴻,特別採用「食通信」的方式教學,訓練都會學生走入鄉村,編寫刊物,打開對於農業的認知與熱情。

 

然而,地方創生正式啟動前,也並非只有蓬勃欲發的正面能量,國發會在三年前率先展開「設計翻轉地方創生」試行計畫,前後選定三十五個鄉鎮市區加入,由專家團隊進入協助盤點資源,並設計出地方品牌與初期可行模式。但實驗過程中,即使縣市政府介入輔導,仍踢到三塊強悍鐵板。未來是否能突破,將是地方創生戰略成敗的關鍵。

 

鐵板1  法令讓六級化產業難施拳腳

 

要讓鄉村產業走出局限,最好的方法是發展成擁有加工、銷售、觀光與體驗等效果的「六級化產業」。然而,台灣相關法律規定都尚未鬆綁,實際操作起來,難免處處碰壁。

 

例如,「農地農用」規定,讓農民根本無法在農田與魚塭旁邊經營常態化的遊憩設施和餐廳;《發展觀光條例》規定,非旅行業者不得推出組裝旅遊行程,導覽員也必須具備正式導遊證照,等於宣告農村自行發展地方小旅行是行不通的道路。

 

「二○○○年前後,政府為提振觀光產業,力推國民旅遊,讓民宿在鄉間大規模冒出,最後衍生出非法土地利用、執照卡關等議題,至今仍難以全面解套。」彭仁鴻指出,殷鑑未遠,未來數年地方創生工作者勢必陷入與各種法令搏鬥的窘境中,政府不能不重視,尋求解套方式。

 

鐵板2  青年返鄉成本過高

 

青年返鄉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因素。近年農委會推出各種青農貸款補助計畫,讓懷抱田園夢的年輕人趨之若鶩。但地方產業熄火太久,加上經驗不足,青農貸款後經營失敗而退場的狀況時有所聞。

 

另外,鄉村人口老化,部分原住民村落也開始出現青年回流照顧家中老人的現象。台東縣達仁鄉土坂社區發展協會計畫人員邱雅茜就指出,近兩年,達仁鄉出現排灣族青年返鄉照顧父母兼扛起民族文化傳承責任的小浪潮,高峰時期達二十幾位。但他們很快就面臨農產獲利不足以為生的困境,必須四處打零工彌補家用。

 

「難為的是,即使願意吃苦,零工也非天天都有,青年鬥志很容易便消磨殆盡,再度離鄉。」邱雅茜說,這類職涯與財務風險若無法解決,很難讓青年真正長期安心落戶。

 

鄉鎮衰微是長時間形成,若要復興,當然也非短期可以達陣。尤其人口流動為民眾主觀選擇,非單純由中央政府投入大筆經費就可達成目標,縣市政府的策略和意願也是關鍵。

 

鐵板3  KPI標準有待全民溝通

 

以台南市為例,在國發會的評估報告中,高達二十個區是屬於未來人口將嚴重流失的「紅區」。為了提高效率,市政府已成立跨局處平台,由副市長擔任召集人,並責成文化局作為祕書單位,每月進行彙報,緊盯各區域進度。

 

台南市文化局局長葉澤山表示,每一區面臨的議題都不盡相同,目前已號召附近十一所大學認養社區,希望藉由大學生長期下鄉蹲點和關懷,協助「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鄉鎮銀髮族動起來。

 

「只要有新政策推出,大家都希望能立竿見影,但地方創生是最需要長期戰鬥的耐性,很難全面看到成效。」葉澤山指出,全民必須有共識。「人口回流」的KPI有難度,必須容許鄉鎮在過程中試錯的機會,才不會在全民輿論壓力下壓垮地方工作者的意志與恆心,使「地方創生」變成「地方創傷」。

 

品牌

延伸閱讀
地方創生ing》長榮大學師生辦社企 翻轉老化農村新活力
地方創生ing》長榮大學師生辦社企 翻轉老化農村新活力

2018-06-04

種出資源、種出驚豔的農村文化
種出資源、種出驚豔的農村文化

2018-03-29

桃園蘆竹彩繪村》走訪農村老社區,繽紛壁畫好吸睛
桃園蘆竹彩繪村》走訪農村老社區,繽紛壁畫好吸睛

2018-03-28

新女力翻轉農村幸福經濟 帶動農社企乘夢飛翔
新女力翻轉農村幸福經濟 帶動農社企乘夢飛翔

2018-02-14

農村在地企業支持社區永續發展
農村在地企業支持社區永續發展

201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