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媒體問我,為什麼不投資共享單車這類的公司?
一直以來,我都不認可這種燒錢補貼用戶的模式,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哪個創業者會脫穎而出。
最近一筆討論最熱烈的收購案,應該就是摩拜把所有股權賣給了美團。摩拜是全世界矚目的公司,以特殊的商業模式創造了話題性和用戶行為,因此傳出很多收購背後的故事,猜測投資人和創辦人的回報等等。
其實我認為回報多少只是其次,更嚴重的是,摩拜以並不高的金額售出,很有可能代表投資人的耐性,和公司創業者的堅持都已經迅速消失。
中國過去三年的投資熱錢,因為FOMO (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失風口),而投入上億美元在這些燒錢補貼的公司,這對產業的創新來說,非常可惜,也是不小的傷害。
過去,很多媒體都問過我,為什麼沒有投資共享單車這一類的公司,其實我一直以來都不認可這種燒錢補貼用戶的模式。
燒錢補貼用戶的公司其實並沒有建立競爭壁壘,反而透過砸錢一時之間長得太大,不僅不是自然生長出來的用戶需求和生態鏈,公司量體也一夕之間變得難以管理。而且這類公司的商業模式和線下渠道有很大的關聯性,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業務狀況極度有限。
因為補貼才成立的商業模式,和因此而獲得的市占率、壁壘都是幻覺。滴滴打車因為幸運而保有了自己領先的地位,但美團已經在上海推出了打車服務,很明顯可以看出用戶在意的就是價格補貼。
我從一開始就沒有放任何錢在這樣的公司,因為你不知道哪一個創業者有機會和運氣走出來,你也不知道用戶需求是否真實存在。這樣的投資就只是像在賭博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