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鮑布狄倫,曾經出版過他的傳記《搖滾記》。雖然喜歡,卻遠不到著迷。直到今年四月,在北京看了他的演唱會之後。
他的演唱會一向不事先預定曲目,看現場決定。想期待聽到當年為之著迷的曲目,往往要大失所望。只能靠運氣。更有意思的是,即使他唱了你熟悉的曲目,旋律、節奏,甚至歌詞,都可能大幅改變,以至於很可能聽不出那是熟悉的歌。
可我卻從北京場演出那天晚上起,成了他不折不扣的迷。有兩個理由。
一個是理性的理由,計算得來的。
一九八八年起,鮑布狄倫開始一系列「永無止盡巡迴演唱會」(Never Ending Tour)。在他官網可以看到每場演唱會的時間和地點。二十三年來,他每年巡迴世界演出約一百天,加上前後奔波的旅行時間,每年至少有一半時間「在路上」。更厲害的是,這一百場演唱安排得很密集,前後場的地點還不見得是緊鄰的國家或地區。再算上今年他已七十歲,仍維持這種驚人的空間移動紀錄,只能說佩服。
另一個理由是感性的。一如往常,鮑布狄倫那天也把自己的音樂做了大幅即興創作的改編。除了〈Like a Rolling Stone〉、〈Forever Young〉、〈Love Sick〉等幾首比較清楚地聽出原先的旋律之外,對我這個並不是很追蹤他的人來說,都幾近不可辨認。
即使如此,卻完全不妨礙我感受他引導樂隊有如水銀瀉地卻又收放自如的熱情,以及充滿其中的能量。其中一首特別迴腸盪氣,散場後我查出那首歌叫〈命運的簡單扭曲〉(Simple Twist of Fate)。就在我聽了溫柔少了七分、激昂多了三分的原唱版之後,突然明白他為什麼要一路把自己的音樂改編得面目全非。那不是改編,根本就是再創作。
鮑布狄倫的音樂再多,連續二十三年每年唱一百場,也不可能不重複。他能如此長時間地巡迴演出,靠的是這種再創作的樂趣。而這樣長時間的再創作,又對他的新創作產生動能與啟發。這些相輔相成的作用,支持他始終能量不減、熱情不減、自得其樂不減。所以,去聽鮑布狄倫的現場,當然什麼都能期待,就是不能期待他用你期待的方式演唱你期待的曲目。
那晚我回家摘錄他在《搖滾記》寫剛到紐約的心情:「眼前這地球一小角落的黝暗森林和結冰道路是嚇不倒我的。我可以超越極限。我追求的不是金錢或愛情,我……不需要任何人向我擔保我的夢想會實現。在這陰暗且冰天雪地的大都會,我一個人也不認識,但事情將會改變。」
七十歲的他,和當年那個他沒有改變。賈伯斯說他在二○○四年第一次遇見偶像鮑布狄倫的時候,生平頭一次舌頭打結,不是沒有原因的。
鮑布狄倫真是永遠的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