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年十月十日,房地產仲介馬魯夫替沒沒無聞的邁爾建立專屬攝影網站。邁爾究竟是誰?為什麼馬魯夫要替從未見過的她,架設網站呢?
二○○九年十月十日,房地產仲介約翰.馬魯夫(John Maloof)在網上公開發表他為一位攝影師建立的專屬網站,網站上有兩百張照片,張張都是傑作。這位攝影師是誰?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她是有名的大師嗎?邁爾的作品是大師等級沒錯,但她生前如同混雜在玻璃堆中的鑽石,沒有人發現。馬魯夫和邁爾是什麼關係?
邁爾比馬魯夫早生超過半世紀,兩人素昧平生,一點關係也沒有。那這兩百張照片是哪兒來的呢?○七年冬天,馬魯夫在舊品拍賣會上花三八○美元買下一個大箱子,裡面有一堆舊底片,照片拍的都是人物,技術非常專業,不像普通人拍的,有獨特的風格,而且總共有三萬多張。
馬魯夫發現拍照片的人叫邁爾,但他上網、去圖書館都查不到任何資料。他每天對著燈光看底片,越看越入迷,越看越好奇。於是他找到拍賣會上每位買主,從他們手裡把其他有邁爾底片的箱子買過來。
貧民區、屠宰場 都是取材地
○九年,馬魯夫使用底片掃描機,掃出照片上傳,然後再次上網搜尋,結果這回有發現,他看到邁爾的訃聞,邁爾在○九年四月二十一日過世。這下馬魯夫心裡像斷了線的風箏,不知道要飛到哪裡去?
十月十日,馬魯夫在網路平台Flickr貼文,發表他為邁爾建立的網站(www.vivianmaier.com),並且向大家發問:「我有幾萬張邁爾的底片,想請大家看看她的作品。我該替作品辦場展覽或出本書?還是這樣的作品很普通?拜託給我建議!」這則貼文引起網友巨大回響,大家非常喜歡邁爾拍的照片。風箏有風又飛起來了。
馬魯夫在箱子裡找到一些電話和地址,他試著打電話過去,結果電話那頭的人,說出讓他更驚奇的答案:「邁爾是我的保母……。」保母?一位保母為何能拍出如此高水準、且數量龐大的作品?她為什麼拍照?為什麼沒人知道?
一九五六年,三十歲的邁爾到芝加哥當保母。她在詹斯伯格(Gensburgs)家服務十五年,帶大三位男孩。三兄弟回憶,邁爾很像著名童書《瑪麗.包萍》裡的角色──「保母包萍」。她會以平等的態度和他們講話,而且非常神祕。她要求雇主保證,不論任何情況都不許任何人進入她的房間。
邁爾很少帶小孩去公園玩,而是帶他們去參觀富貴人家小孩絕對沒見過的天地,芝加哥街頭、貧民區、屠宰場……。邁爾隨時獵取拍照的對象,多半是真實生活的人,小販、工人、屠夫、理髮師、麵包師、流浪漢等。
邁爾習慣把相機掛在胸前,而她使用的柯達布朗尼箱型相機,在拍照時不用將相機舉起,只要低頭看準畫面,輕輕按下快門就好。被拍的人,根本不知道她在拍照,所以她能捕捉最自然的神態、最真實的神情、最深刻的神韻!在不知不覺中做到知名攝影師布列松說的「決定性的瞬間」。
當然不光是相機的問題,還要有敏銳的觀察、縝密的思考、瞬間的反應,才能抓住頭腦、眼睛,心靈交會在一個地平線的時刻!邁爾除了城市的真實人物,拍攝最多的是孩子,還有她利用鏡子、櫥窗反射拍下自己的身影。她像位芭蕾舞者在人群穿梭,以爵士樂的風格,看似隨興、毫不費力地拍下豐富的生命。關鍵不在她看見什麼、拍下什麼,而是從她的作品中,領會她用什麼角度看?用什麼方式拍?
從不分享 只默默累積作品
除了芝加哥外,邁爾還到處旅行,足跡遍布法國、義大利、敘利亞……。她不只收集經驗在腦中,真實生活中也收藏許多舊報紙、雜誌、票券、書信。每一個收藏,背後可能都有一段故事,但她從來不與人分享,只是不斷地拍,不斷地累積作品。就好像農民詩人紀沃諾(Jean Giono)《種樹的男人》裡的主角,默默種樹幾十年,等人們發現時,他已種出一片望不到盡頭的森林。邁爾像位隱士藏身在大城市中,默默用相機捕捉,當人們發現時,已是一座藝術寶藏。
邁爾選擇做保母,是因為這個工作可以讓她謀生,又可以自由拍照。但探究不出她選擇隱藏作品的原因。也許她更像攝影界的「艾蜜莉.狄金生」,美國詩人狄金生也是生前沒有發表詩作,過世後人們才發現這一座文學的寶藏。
邁爾去世後,詹斯伯格三兄弟把她的骨灰灑在樹林,隱入塵土。所以她終究沒有看到,自己的作品被世人看到、被熱烈討論、被送到各大博物館展覽、被拍成紀錄片、被出版成書,成為當代傳奇!但這些成功並不是她的夢,她應該也不在乎吧!
邁爾就像一頭獅子,城市是她的叢林,她冷靜捕捉人的快樂、悲傷和希望,讓後人讚嘆、思考、領悟。我們需要相信,生命中有些特別的東西,是真的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