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創新創業教育走得比台灣快速且大方,但兩岸似乎都偏向立竿見影的熱鬧,應該效法歐洲,深度了解歷程與說明,從看門道的視野長期培育創新人才。
大陸的創新創業教育走得比台灣快速且大方,但海峽兩岸似乎都同樣偏向立竿見影的熱鬧,而不是長期育成的門道。
芬蘭、瑞典、丹麥、荷蘭等國,在創業競賽或創新執行方面,卻因深度了解創意孕育到創新創業的歷程,而同時先看門道再看熱鬧。例如荷蘭規模最大的飛利浦創新獎,將八個月的競賽分為四個階段:在創意發想階段,參與者只需提交一百字創意說明;進入觀念發展的階段,則運用一張A4紙,簡介創意觀念轉化而成的創業計畫書;然後進入一分鐘公開說服投資者和可能夥伴,希望獲得必要的資金和協助之精緻計畫;最後才是可以執行的創業計畫之決審階段。
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培利|史密司(Jill E. Perry-Smith)和倫敦商學院的曼努西(Pier Vittorio Mannucci),兩位跨國教授則進一步從研究的角度,以學術論文、廣告、電影和專利的看門道之旅為例呼應,創意從孕育構想到創新執行的四個階段。創意個人或團隊首先發想眾多觀念,然後選擇一個最有潛力創意。接著透過強連結的人際網絡之支持和回饋,精益求精地發展原有的創意,完成初稿或計畫。第三個階段便是觀念的倡導,或得到首肯以便繼續改進,或尋求資金、人才,甚至政治上的支援。最後就是觀念執行,此階段的結果是詳細的藍圖或完成的產品或作品。
台灣亟需加緊腳步大格局地以歐洲為例,從長期孕育看門道之視野,鼓舞青年創新創業。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