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有兩種:一種是偶然碰上、一種是自己創造。無比艱難之時,我們必須創造自己的機會」(西鄉隆盛)~《菊花與劍》
撰文:上報 陳怡杰
「我們3個人決定來台北抗爭時,就沒想過退場。」歌手巴奈.庫穗(Panai Kusui)、那布(Nabu Husungan Istanda)與前原民台台長馬躍.比吼(Mayaw Biho)不滿原住民族委員會2月18日公布《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將傳統領域範圍排除私有土地,2月23日開始於凱道夜宿抗爭,活動百日當天(6月2日)遭警方趁大雨滂沱強行拆除,轉至公園路、常德街口持續夜宿表達訴求。
6月2日,凱道抗爭第100天,300名警力再趁罕見大雨,一舉清空凱道現場,
成員被迫轉移捷運台大醫院1號出口處持續夜宿抗議。(攝影:李昆翰)
5月2日,凱道抗爭現場首次遭拆除,現場原住民藝術品與圍籬被移,巴奈神情無力。(攝影:李昆翰)
抗爭逾120日
「街頭生活4個月,上廁所去捷運站使用,盥洗趁中正運動中心營業時去洗,有時太熱,我和那布有買一條水管,會去二二八和平公園公廁,把水接進殘障廁所洗冷水澡。」每天大約7點起床,巴奈等人把帳篷寢具收好,騰出捷運出口人潮所需走道,開始與警方對視而立的1天,這樣的日子,已持續120天。
睡前巴奈與那布、馬躍等夥伴會開小組會議,凌晨1點捷運站燈光熄燈,只剩台北街頭路燈亮著,不過維持在旁看守的6名員警,一直24小時輪班持續。
6月3日後,另一段街頭抗爭生活展開,有時晚上辦原住民權益講堂,會後巴奈帶著聽眾唱和古調,晚間成員聚集開小組會議。(攝影:葉信菉)
彷彿沒有盡頭的等待,轉至捷運出口處駐紮,人潮來往很多,但似乎不太注意這群人在做什麼,「目前什麼成果都沒,唯一有進展的,就抗爭天數一天天增加」巴奈說。
凱道上的Panai
4月10日,巴奈在凱道發表睽違9年的EP《凱道上的稻穗》(稻穗,阿美族語Panai的意思),從錄音到拍攝封面,破天荒都在凱道完成,當中特殊的與何欣穗重唱一首她22年前寫下的〈更好的理由〉。
「1995年寫這首歌時,我27歲還寄居台北,不斷給自己喊話,即便住在都市裡,只要手牽手唱歌,還是可以勇敢,自己要有勇氣面對困難」,「跟現在有點像,凱道抗爭時想著要唱什麼歌,那時也不知道會待凱道多久,就想給自己喊話『勇敢吶』。」
「駐紮時沒想過會超過120天,不過去想也無意義,蔡英文執政了不起3年、最多7年嘛。」
「我不管了」
對政府對口態度,巴奈抑鬱不平「姚人多(總統府副秘書長)已經毫無誠信,5月2日在凱道第1次被驅離,有共同朋友開始牽線聯繫,最慢在5月30日端午連假前(本文受訪時間為6月16日),都仍和府方保持聯繫,共同朋友要現場這邊趕快討論共識,決定要不要進總統府談,姚人多也知道我們正在討論,沒想到連假後第3天(6月2日)突然派員警把我們清了,姚人多另叫朋友轉述『我不管了』。」
巴奈認為,權利要先被主張、主張完成才能定義,定義完後再交立法議決,「現在卻以沒有法源,否認『傳統領域』定義,這是錯誤命題」,她強調「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下稱原轉會)3月20日早做結論,「原住民傳統領域生活空間是完整的,不分公、私有地,但這樣一個組織做了決議,組織本身卻不像『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原轉會沒法源、沒預算、沒調查權,根本動彈不得」,「人是一直生活在土地上,統治政權才是不斷更迭替換,歷史軸拉長,部落真實聲音才聽得見。」(全文連結...)
3月5日,巴奈、那布、馬躍3人在「原住民族青年陣線」以高歌圍舞,
表達對《傳統領域劃設辦法》排除私有地的不滿後談話。(攝影:李昆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