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是我們每天必須接觸的,如果可以將飲食產業加上「師匠」精神,並精練到極盡完美,讓消費者喊讚買單,誰說街邊的滷肉飯不能成為國際精品?
前不久才有人說全世界都在談大數據, 台灣不該還在講「滷肉飯」(或其他種種「小確幸」行業)。其實商業世界,能賺錢才是硬道理。滷肉飯若代表台灣有特色的生活產業,可以進一步思考的課題是,如何能將之經營成像一蘭一碗賣三百元那樣,能夠開到東京銀座或表參道去。如果能夠創造足夠的價值,大數據該談,滷肉飯等生活產業當然也該談。就像在超過六十五個國家開設二萬一千餘家店的星巴克,不也「只」是家把咖啡豆沖熱水泡個咖啡加奶泡的小確幸生活產業?
去年八月,發跡於廣東江門的喜茶才得到兩家創投一億元人民幣的投資,今年二月進上海已開四家分店,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店也將開。就如鼎泰豐的玻璃開放點心廚房,喜茶門市也讓廚房製作程序展示給顧客欣賞,表現師匠手作感。
發跡於高雄的貢茶於 二○一二年在韓國弘益大學開了第一家店面後,短短兩年內突破兩百家分店。截至今年三月,貢茶在全韓國擁有三六六家分店。不同於台灣其他進軍韓國的手搖茶品牌均採外帶吧模式,貢茶以店面消費(如明洞店擁三層樓店面)模式提升消費質感而勝出,其他台品牌在韓均不到二十家店面。
生活產業實體店能拓展線上二度空間體驗成為線下三度空間,如再能加上「師匠手作」的文化現場情意體驗,更容易使顧客對品牌溢價買單。永康街、一蘭、喜茶、貢茶的經驗,顯示能勝出的生活產業品牌,其精練的產品及服務系統靠的是把自己練到無懈可擊,並形成一種獨有風格的師匠精神;而市場量體擴大則靠品牌走出去或觀光拉進來的國際行銷,絕不能只有內需撐持。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 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