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希望創新能夠拯救全球經濟停滯,但未必救得了。
一項創新行為的延伸度,主要是看創新能夠改變現有經濟活動或運作績效的程度:必須能創造出相關及輔助性活動,從而帶動就業、財富及其他新發現,並形成良性循環;創新的壽命必須很長,能夠經得起長期的開發。這些特性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能成功地拉高生產力與生活水準的原因,而當時的創新活動包括電力、內燃機、現代通訊、各種娛樂、碳氫化合物等。
然而彭博視角專欄作家達斯(Satyajit Das)指出 ,今天的種種創新,不大可能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大部分的新科技都能帶來重大的利益,但並未劇烈改變處理事情的模式。無人駕駛汽車或電動車只是新款的汽車,而汽車的誕生則是將運輸工具從獸力轉變為機械力。電子郵件加快人們溝通的速度,但改變人類生活的程度卻絕不比上電話。EBay、Uber及Airbnb等平台,則只是媒合買方與賣方的新場所;大數據只不過是更精密地處理資訊及統計分析而已。
今天許多科技業都聚焦於消費、改善行銷及促進現有產品或服務的分配。有許多娛樂與通訊中心,但對生產力的影響卻微乎其微。大部分的創新都強調加快速度、功率、能量及速率,而非改變工作本身。文字處理軟體並不能取代打好的文件,只是消滅了秘書及打字員的工作,讓個人能夠自己處理這項工作。
新科技也往往拆解了既有的產業,限制了既有產業對經濟與生產力成長的貢獻。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取代了電腦、行動電話、隨身式音樂裝置及數位助理,也取代了低階相機與手表,以及GPS等其他獨立存在的科技。
Google與臉書搶走了報紙與雜誌的廣告收入,亞馬遜與其他電商業者奪走了傳統零售商的生意,Netflix(網飛)也使電視台、光碟店與電影院難以為繼。
這些新業務很少能創造全新的所得流。智慧手機所創造的營收,來自於其他業者的營收損失。新產品重新引導投資資金的流向,但未必使投資增加,或至少不會大幅增加。
許多新進的創新的確能降低營運成本,但通常都是靠使用低品質的產品或技術不足的勞工來達成,或從個人的資產中創造營收。例如Airbnb是讓人們讓出部分居室來容納租客,Uber是讓人們用自己的汽車來載客。
這些破壞,改變了產業經濟學。例如新科技降低了廣告費率,使廣告業者受益,但卻使媒體受損。Uber與Airbnb則對計程車司機與旅館業不利。低成本的產品與服務,也使消費者把錢花到這些方面。但低成本通常是以就業或工資為代價,而所得損失靠減少儲蓄來彌補。由於消費占經濟活動的比重達60%至70%,因此消費模式改變對經濟活動影響至鉅。
簡言之,我們沒有多少理由相信當前的創新潮將能克服經濟停滯,對經濟活動與生活水準的影響遠比想像的要低。
由於先進國家無法靠傳統的政策來使經濟復原,只好病急亂投醫,自欺欺人地相信科技是既快速又無痛的特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