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機構發現,就算是今日,仍有九成的消費發生在線下,亦即無法由網路行銷接觸到,若只是鑽牛角尖於網路思考模式,恐淪為紅海廝殺,創業者應反省思考商業的本質。
另外,今年開始,不只是共享單車,我們還看見了共享行動電源、共享籃球、共享雨傘,甚至連共享洗衣機都出現了。這樣一窩瘋的現象當然有許多公司會面臨泡沫化,但我們必須關注這些模式出現的時機和原因,才能在風口站穩腳步,觀察哪些公司擁有正面的核心理念和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
為什麼大企業要和Mobike合作、為什麼共享雨傘也有人想做呢?身為創投,處在這波追逐共享項目的熱潮當中,我不斷思考之後發現,這些新創公司不外乎想成為線下龐大流量的入口,透過租用實體商品的行為,蒐集真實世界中的數據。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共享模式以及許多優先從線下挖掘剛性需求的公司,便不是太瘋狂。世界最大的電商平台Amazon在一五年開設首家實體書店,之後陸續開了五家,而且還有更多間在籌備中,更在去年底釋出「未來商店」的宣傳影片,將打造完全自動化的零售店面。過去我們著迷於軟體的力量,在線上爭破頭地找尋消費者,但根據eMarketer的調研,以零售業來說仍有九成的消費發生在線下,而這些潛在客戶並無法藉由網路行銷接觸到。
我現在和公司討論策略時,都必須強迫自己打破過去的思考模式,若執著網路上的行銷,只是和其他競爭者搶奪僅一成的用戶,且容易受制於平台演算法的變化。當愈多公司在爭取線下用戶時,必須回過頭思考核心的商業問題,因為我們創業的最終目的,是要解決所有人的某一個問題,不該只服務網路的使用者,也不該再用網路產業的角度去看待商業本質,因為網路科技已經是如同基礎設施一般的存在,應了解你「真正的事業」為何,針對核心需求打造服務和商品。
(本專欄由詹益鑑、鄭博仁、客座作家群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