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馬克.吐溫(Mark Twain)
其實我一直覺得,我們所面臨到的真實狀況是,在眼前可能有一百件工作事項要完成,但手上的資源只能完成最重要的Top 10,所以大家在爭論優先順序。這一百件可能都很重要,但不同人的 Top 10 都不一樣。據理力爭中,殊不知,也許你的真理在我眼中看來是歪的!(反之亦然)
有兩個邏輯上的謬論一直讓我感覺很有趣,第一個是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op Bias),指的是人們忽略失敗者失敗的原因,而過度重視倖存者的意見(也就是所謂的成功學),導致在判斷、決策時易產生偏差。第二個則是認為聰明的人一定可以想出最好的解法,但正是因為他們天賦異稟,相信每個問題都有正解,反而容易鑽牛角尖。
每個有機會站在台上拿著麥克風的人,要不就是絕頂聰明,要不就是在特定領域有卓越成就,但原本提出計畫的人也不是省油的燈,於是當看到一群最優秀的人才在爭論誰的方案更重要的時候,總是會讓人有種「務虛」的感觸。
我們現今基本上是結構性的問題,已經無法從單點突破,也就是說不太可能找到一個切入點集中火力攻擊,畢竟資源有限,若是彈盡糧絕最後還是會失敗。即使成功孕育獨角獸,也可能無法複製,甚至是因為資源過度傾斜而造成產業停滯(一家獨贏,而其他家皆死)。但也不能將戰線拉得過長,這會造成效率不彰。
架構性的解決方案沒有特別亮點,重點在於團體合作,不會出現單一贏家。所以在第一流人才還沒吵出個勝負之前,需要有些第二流的人才,願意先用笨方法、土方法解決些路障,持續往前推動,雖不知道何時會創造什麼機會,但至少先打底,未來的路也會比較好走。
(本專欄由詹益鑑、鄭博仁、客座作家群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