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永別了!我們的大家長!

永別了!我們的大家長!

2017-05-18 14:01

我走入財經批判的領域,並且從對股票一竅不通,到變投資專家,是孫社長帶我入門。 投資界,他是眼光精準的專家;媒體圈,他是有風骨的經營者。他低調告別,但風采長留大家心中。

我們共同的大家長孫文雄社長辭世,留給所有員工無限的哀慟,他保持了一生最低調的作風,遺體迅速火化,沒有任何告別式,讓我們連和他說再見的機會也沒有;但是孫社長一生的巨人風采,仍長留在大家心中。

我來說說孫社長的故事吧!一九七二年四月二日,邱永漢先生回到他闊別了二十四年的台灣;七四年,他創辦了《股市瞭然》,一方面推介日本的產業,也報導股票市場。那時,孫先生在第一銀行上班,與邱先生結緣,後來成了邱先生的人生拍檔。

孫社長是政大法律系畢業,曾經很短暫時間擔任教職,後來到銀行服務,也負責過天廚菜館的財務;但改變他人生最關鍵的仍是《財訊》雜誌。約在八一年,孫社長以「股炮」為名,在《股市瞭然》發表專文,那時候的雜誌是鉛字排版,沒有一張圖片,孫先生一寫就是六頁。他以「是誰塑造了吃人市場壞形象?」為題,來探討和信興及景美印染傷害投資人的個案,他以天生正義感,對那些上市公司不肖的主事者口誅筆伐。

 

拚事業,校長兼撞鐘 接手《財訊》,逆轉多年虧損


也許是這篇長文吸引了邱永漢先生的青睞,八二年,孫社長接下《股市瞭然》的編務,《股市瞭然》也正式改名為《財訊》。孫社長主導《財訊》的社務是從十九期開始,當時《財訊》沒有什麼人手,孫社長是「校長兼撞鐘」,在《財訊》十九期,孫社長親自署名的「黎明前的股市」,他足足寫了十五頁,這是後來《股市總覽》的範本。

從八二年接下《股市瞭然》改名的《財訊》,孫社長的一生從此與《財訊》連結;這一段時間,他讓《財訊》轉虧為盈,同時有餘力把過去十年來《股市瞭然》的虧損還給邱先生,讓《財訊》走上獨立經營的道路。

我是在八四年六月由當時的總編輯林健煉引薦,在天廚與孫先生見面,七月一日到《財訊》上班,從此展開與孫先生共事的三十三年人生。我常常說,他是改造我一生命運最重要的貴人,也是人生導師;因為在認識孫先生之前,我是政治狂熱分子,是孫先生將我引導進入財經批判的道路。

我從政治批判走進財經批判的領域,從對股票一竅不通,搖身變成投資專家,孫社長其實是帶領我入門的師傅;看著老師傅走完了他的人生路,心中有諸多的不捨。假如,八二年是孫社長在《財訊》的起點,到現在足足三十五年,他的一生可以說全在《財訊》上面。

七四年邱永漢先生創辦了《財訊》的前身《股市瞭然》,他在二○一二年離世。他逝世時享壽八十八歲,那年我飛到日本東京去參加他的喪禮,《財訊》大多數員工沒有與邱先生共事過,心中雖有感傷,衝擊卻沒那麼大。但孫社長是與《財訊》員工朝夕相處的大家長,他的辭世,帶給《財訊》集團員工更大的震驚與不捨。

 

股市瞭然
孫文雄先生接下《股市瞭然》後,改名為《財訊》。當時人力吃緊,他一人當多人用,還親自寫下〈黎明前的股市〉一文。這是他雜誌事業的起始,也是往後35年不變的志業。(圖/翻攝自謝金河臉書)

黎明前的股市

 

對同事,溫暖沒架子 到裝訂廠包書,請團隊吃消夜


我是在孫先生去世第七天後,由戴子芳會計師告知他已離開的消息,當時我坐在高鐵上,眼淚一時奪眶而出,想起與孫社長共事的三十三年歲月,滿腦子都是他的影子。最後一次見到孫社長是在四月十一日,我特別趕到台北榮總病榻去探望他,和他聊了一個小時,當時他對我說他體重增加兩公斤,看起來氣色好很多,也很健談,沒想到這是我和他的最後一面。

在離開榮總病房前的最後一剎那,孫先生緊緊握著我的手,輕聲一句「加油!」⋯⋯「一定要把《財訊》、《今周刊》做起來」,迄今仍迴蕩在我的腦海;他常對我說,賺再多錢的快樂,也沒有雜誌做得好的快感與喜悅。尤其《財訊》是他一生的心血結晶,他常勉勵我:「再怎麼困難,也要把雜誌經營下去。」

我常常私下在想,該如何定位孫先生這一生?很多人都稱他是台灣的巴菲特,他是真正身體力行的基本面投資家,他更是大投資家;但令我一生尊敬的典範,是他熱情洋溢的正義批判,以及毫不藏私的智慧分享。《財訊》是一步一腳印苦幹實幹做起來的。後來《財訊》接下了《先探》周刊,那時《財訊》、《先探》都在台北赤峰街的裝訂廠裝訂,孫社長親自帶隊,所有同仁一起到裝訂廠包書,直到深夜把雜誌送到郵局,大家去青葉餐廳吃一頓消夜,這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光。孫社長常常勉勵我們:工作可以辛苦,不可以痛苦。

我說孫社長,一生最豐富的是他毫不藏私的智慧分享及正義的批判。我在《財訊》上班最快樂的時光,就是每天下班前到他的辦公室去串門子,孫社長是一位開朗健談的人,只要有認真的「聽眾」,他話匣子一開就是好幾個小時,有時談到欲罷不能,就到公司附近的巷子找餐館再戰。

他不但對政壇人物有定見,對企業老闆的作為也觀察入微。在幾十年的共事中,我經常從孫社長的一句話或某一個觀點,稍加整理就變成《財訊》的封面故事或者是一篇文章;所以說,我和他相處三十幾年,孫社長是動口,我是動手的人,我到了《財訊》之後,孫社長從此很少再提筆寫文章,通常他的觀點都被我消化後寫出去了;到了二○○○年之後,我請編輯、記者去記錄他的投資觀點,並以「鄧怡然」等筆名發表。

孫社長天生熱情洋溢,樂於與人分享他的投資心得,記得有一次,《財訊》金融家聯誼會請孫社長演講投資趨勢,他居然從下午六、七點鐘一直講到深夜仍欲罷不能。不管面對什麼樣的人,只要你願意向他求教,孫社長一定傾囊相授。這樣一位內心熱情洋溢,外在卻異常低調的大家長突然辭世,留給大家的是巨人的身影。

 

重品格,最忌公私不分 要記者守住靈魂,嚴禁為人搽脂抹粉


這幾天,我在臉書發表了一些對孫社長感傷的文章,面對這位大家長的離去,未來我的擔子將更沉重;但是不管遭遇什麼困難,我們一定要記取孫社長生前的訓勉,繼續把他經營媒體事業的熱情發揚光大。

作為一位媒體人,孫社長念茲在茲的是,再三告誡記者,必須「說大人,則藐之」,小記者面對大官要有勇於挑戰的心志,這是一種批判的原動力;記得三十年前孫社長告訴我,記者如果要出賣自己,還不如到南門市場去賣豬肉,也許還比較好賺;他相信媒體經營最重要的是品格,因此,他說「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軟」,經營媒體絕不能有一絲利益糾葛,他嚴格禁止記者拿人好處,去為報導對象做搽脂抹粉的事。

 

出手準,被喻台灣巴菲特 相信投資要遊刃有餘,就像「打拳」


孫社長投資股票,但他從不利用媒體去吹捧個人的投資,他認為媒體是公器,不能拿來變成個人的私器,我在他的身邊三十幾年,這點我最敬佩他;他對未來的投資趨勢侃侃而談,他樂於分享看法;但他對公事與私事分得很清楚,絕不謀個人絲毫的私利,這是他經營《財訊》一生的風骨。

此外,我也很敬佩孫社長的專注力,他卯足一生的力量鑽研投資,他大量閱讀,並且從中判斷趨勢,而且眼光十分精準;八○年代,他以邱永漢先生為師,發現日本流行的事物,幾年之後就會吹到台灣,用這個趨勢看產業,他清楚地抓到產業的脈動。

九○年,日本泡沫經濟吹破,台股大跌一萬點,房市大崩盤。孫先生開始思考下一個投資大趨勢,當時台灣資金在台幣升值到盡頭之後大量外逃,一邊是西進、一邊是南進,孫社長認為,中國崛起會是一生最大的機會。於是由邱先生帶領的上海浦東考察團,大家開始抓住中國投資的大機遇。

面對這個大狂潮,孫社長全力拚搏,他在深滬港股市創造了空前大機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九九年上海B股在基金經理人墨比爾斯狂殺中暴跌到二十一點;那天,我正好在孫先生的辦公室,他對我說,這是千載難逢的大機會,墨比爾斯殺出的B股全被孫社長低價接下,孫社長後來成了很多B股的前十大股東;一年後,中國證監會宣布持有外匯的大陸股民可以買B股,B股一年後大漲到二四一點,這是孫社長經常津津樂道的危機入市經典代表作。

香港九七大限後,不久即面臨亞洲金融風暴,國際投機大鱷狙擊香港股市,孫社長認為,香港有中國老大哥撐腰,必定可以挺住危機。他大舉進場買進港股,當時海螺水泥股價最慘跌到○.三港幣左右,沒想到後來趕上中國建設大狂潮,海螺水泥飆漲到九十港幣以上,孫社長讓我們見識到大時代的狂潮。

在投資市場,孫社長十分專注地抓住趨勢的脈動,他認為,趨勢就像是遠方的燈塔,要先看燈塔在哪裡,不是只看到岸邊的浪花;趨勢看對了,這是戰略的問題,買什麼個股是戰術的問題。他常告誡我們,投資要怡然自得、遊刃有餘,千萬不可卯足全力;就像打拳一般,只能伸出一隻手,另一隻手要放在腰際,如果兩手都伸在外面,刀子砍下來就全斷,再也沒有逢低加碼的本錢。這些看起來稀鬆平常的人生智慧,卻是投資的硬道理。

孫社長抓到中國崛起的大機遇,他曾開玩笑說,中國的A股、B股大漲之後,下一個是H(港股),最後會是T(台股),他認為香港股市大漲之後一定會輪到台灣;這個A到B到H,最後到T的路徑,台灣並沒有發光發亮,這是因為台灣歷任領導人都未能妥善面對兩岸問題。這些年台灣受制於稅制,資金一直流竄在外,孫社長對馬政府時代的稅制一直很有意見,只可惜到小英政府,這個錯誤的稅制,依然無法調整。

 

留典範,正直做媒體 一生勤學,對社會保持關懷熱情


一位政大法律系畢業的苗栗客家人,一生靠著勤學、苦學累積的功夫,用很高的智慧鑽研投資,累積龐大財富;他又用關懷社會的熱情,堅持原則地經營媒體。

孫社長認為,無冕王最大,記者要用沒有私心的大筆來評論時勢,監督政府,不管哪個黨執政,媒體就是永遠的反對黨,這是一個最有尊嚴的良心事業,再苦也要把媒體經營起來。他說,錢賺再多,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有有尊嚴的媒體,可以讓他驕傲地走一生。這是孫社長的臨別贈言,希望財訊集團的全體同仁在孫社長的叮嚀中,繼續完成他的遺願!
(本文與《財訊》雙周刊同步刊出)

世界雲霄飛車及主題樂園遊戲設施的第一品牌Intamin、全球頂尖專業工程工具製造商Hilti(喜利得)、數位假牙先驅Ivoclar Vivadent,及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私人銀行之一LGT,都在這個人口僅三.八萬人的小國裡誕生。史上跨距最長的港珠澳大橋、雙B轎車、杜拜法拉利樂園裡面,都有列支敦斯登製造的產品。

 

當歐洲陷入疲弱不振、成長衰退、就業不振、民粹當道的現在,這個盛產「隱形冠軍」的小國,繳出人均所得十五.六萬美元的漂亮成績單。其所創造的就業機會,比總人口數還多出了四百個,寫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阿爾卑斯山奇蹟」。

 

列支敦斯登

▲點擊圖片放大

 

石堆上的窮國   「開放」讓它命運轉向

 

「我常常被問到列支敦斯登是怎麼做到的?第一個答案,應該就是開放⋯⋯。首先,是九十年前與瑞士的關稅協定,更重要的是一九九五年,加入歐洲經濟區(EEA)!」列支敦斯登最大銀行LGT的主席、同時也是皇室成員的親王菲利普(Prince Philipp)說,自此而後,列支敦斯登開始享受歐盟國家同等待遇,進入二十八國、五億人的歐洲市場。

 

以數據來看,此話不假。列支敦斯登是冷戰之後,區域經貿整合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一九九三至二○○○年這七年間,每年GDP(國內生產毛額)都維持在三%的成長,一九九九年經濟成長率甚至躍升超過一○%;二○○○年之後,成長因網路泡沫及九一一事件暫歇,但歐盟整合,特別是○二年正式發行歐元之後,供給了列支敦斯登不少養分。○六年,經濟成長率高達八.六%,爆發力甚至比新興國家強。

 

近年來,列支敦斯登經濟成長力道雖減緩,但也有二%左右的表現,人均所得超過十五萬美元,穩居全世界國民所得的前三名,歐洲國家普遍可見的成長疲態,在這裡幾乎很難發現。

 

不過,「以前的列支敦斯登,可是一個坐在石頭堆上的窮國!」列支敦斯登大學金融所所長維茲(Martin Wenz)說。

 

確實,攤開地圖可以輕易發現,列支敦斯登就像小碎石一樣夾在瑞士與奧地利之間,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山丘,可耕農地只有三成,建國至今雖已三百年,一直以農牧為主,直到一九三八年瑞格納親王(Prince Regnant)住進首都瓦都茲山上的城堡,開始一連串的建設,才真正展現蓬勃生機。

 

開放的第一步,是與鄰國交好。親王入駐前,就已經與瑞士簽訂關稅協定,並採用瑞士法郎為官方貨幣。隨後,奧地利也納入關稅協定範圍,列支敦斯登的產品就可以免關稅進入兩國。接著,憑藉皇室在奧地利及瑞士的資產,逐漸發展為以私人銀行及資產管理為主的金融中心。同時,也繼承了日耳曼民族實作、勤奮及務實的性格,工業也因此陸續開展。

 

雖然獨立國家的外在條件(主權、領土、人民)早已具備,但列支敦斯登直到一九九○年才納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儘管如此,「敞開大門是小國唯一能走的路」,更重要的,「是要把人才及資金拉進來⋯⋯,稅率在這裡扮演關鍵角色,是競爭力最重要來源之一!」維茲表示。

 

毀譽參半的歐洲洗錢/創業天堂

 

過去五十年來,列支敦斯登的公司營利事業所得稅,就一直維持在十二.五%,比香港的十六.五%、新加坡的十七%及台灣的二○%都低得多。

 

列支敦斯登是歐洲難得的創業天堂,不僅人與錢逐漸往這邊匯集,且創業者不限國籍,只要文件齊備,一周之內就能開幕營業。列支敦斯登的就業人口中,有三三%是外國人;全國只有三.八萬人,但卻湧入四七○○家公司、十四家銀行、三十八家保險公司、七一○個基金、一○九家資產管理公司;平均每八個列支敦斯登人,就擁有一家公司。

 

只是,成長雖快速,謗亦隨之。二○○○年,列支敦斯登被國際組織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小組(FATF),列入反洗錢不配合國家的黑名單,原因是其在反洗錢的國際情報交換上不夠積極,包括極具爭議的台灣前總統陳水扁家族的「海角七億」,列支敦斯登也曾捲入。

 

為了擺脫洗錢天堂惡名,列支敦斯登的選擇是更開放的態度。○八年金融海嘯之後,全球金融業被迫進行一連串改變,列支敦斯登也從○九年三月發布「列支敦斯登宣言」(Liechtenstein Declaration),全面遵守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稅務準則,並進行了結構性的稅制改革,與多國簽訂稅務資訊交換協議(TIEA)及避免所得稅雙重課稅協定(DTA)。一位資深私人銀行業者說:「過去,客戶帶著錢來列支敦斯登,自二○○八年以後,列支敦斯登的金融機構,必須自己去找客戶。」

 

見微知著 小物展現創新基因

 

9300元的黃金刺繡郵票

列支敦斯登是郵票大國,為紀念建國300年,首開先例,以國寶王冠為主題,用特殊刺繡方式製作郵票。除了一般刺繡版郵票,為彰顯其傳統工藝,更發行以「24K純金線編織、施華洛世奇水晶」的限定版郵票,價值300瑞郎(約新台幣9300元)。

 

列支敦斯登

(圖片來源/Philatelie Liechtenstein提供)

 

博物館卡片架 讀者當策展人

一般博物館都會把館藏,印製成厚重的精裝書,但列支敦斯登偏偏不這麼做,他們把館藏印成一張張卡片,裝在綠色絲質的紙盒中,並附贈木質卡片架,讀者可隨意插上自己喜愛的圖片,「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策展人⋯⋯,我們還故意把說明印在卡片後,就是希望讓大家體會藝術品自己要說的話!」調皮的國家博物館館長這麼說。

 

列支敦斯登

 

改變全球工程的關鍵 安卡錨栓

把「安卡錨栓」四個字鍵入Google引擎,列支敦斯登第一大民營企業喜利得(Hilti)就會伴隨出現。喜利得這個看似螺絲的小發明,30年來改變了全球工程固定強化結構的方法。除了傳統的金屬錨栓,又發明將化學藥劑打入孔縫的化學安卡錨栓,成為全球最暢銷第一品牌,全球重要工程都少不了它。

 

列支敦斯登

(圖片來源/喜利得提供)

 

政府、皇室勇於投入代幣經濟

 

傾聽客戶的聲音,讓列支敦斯登聞到了區塊鏈這塊市場的潛力,不僅政府、皇室投入,連曾經貴為首相的傅瑞克(Mario Frick),都在卸任後親自下海投身新創事業,將家族經營的傳統銀行,轉型為專攻代幣經濟(Token Economy)的新金融機構——Bank Frick;他接受瑞士CNN採訪時曾指出,「創業這件事,對我們來說,好像刻在DNA中。剛開始時,我們對虛擬貨幣也一無所知。」從六人小組開始練兵,如今Bank Frick的金融界客戶已經從個位數成長到數百個,成為歐洲區塊鏈指標。

 

「現在客戶真的興趣很高。」但傅瑞克也承認,最大風險是客戶查核這件事,不但必須遵守所有歐盟規範,客戶風險屬性評估(KYC,Know your client)程序一點也不能省,「我們可是把名譽及家當押在這上面呀!」

 

列支敦斯登皇室

▲菲利浦親王雖手握大筆資產,但態度親民,常自己開著奧迪小車穿梭大小巷弄。

 

列支敦斯登

▲首都瓦都茲,背靠阿爾卑斯山,不僅是金融中心,也是全球郵票最重要的交易市場。

 

列支敦斯登

▲LGT 總部雖只有3層樓,但資產管理規模達6兆元新台幣,是全球私人銀行界的一方之霸。

 

直接民權  體現於公司治理方式

 

雖然國民年均所得已經超過十五萬美元,但首都瓦都茲從表面看來,就像一座阿爾卑斯山腰上的清新小鎮,沒有高樓大廈、沒有浮誇的人工造景建築,晚上七點之後,街上幾乎少見人影。三.八萬的人口規模,讓直接民權變成可能。只要有一千人連署,目前由四個不同政黨、二十五人組成的國會,就得要審議是否要訴諸全民公投。

 

建國三百年至今,小自養狗、麥當勞開店,大到修憲、皇室有沒有最終否決權,都交給民眾公投決定。「我們選擇自己進步的方式,所有事情,都是大家決定的!」從私人銀行退休之後就擔任導遊的伊莉莎白這麼說。

 

獨特的風格,也反映在列支敦斯登的產業發展上。特殊的政治體制、歷史背景,使得這裡舉凡重要的領導事業幾乎都由家族掌控,包括歐洲寵物食品霸主Ospelt、尖端光學薄膜專家Optics Balzers,也都沒有在公開市場上掛牌交易。因為家族企業,從餐桌到董事會都在一起,「我們只能將企業這條大船一直往前划,連跳船的資格都沒有呀!」菲利浦親王略帶苦笑說。

 

不只把一家親戚變成牢固的事業夥伴,在這些企業中,對待員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公司裡,我們通常不稱彼此為『員工』,而稱為是『會員』!」喜利得公關經理珍德(Gerit Xandar)指出。

 

原來,這個世界工程機具霸主,打從一開始就放棄零售通路,而採「會員」(業務代表)直接向客戶溝通的方式賣產品,「因為我們賣的東西真的滿專業,得要一步一步解釋及示範。」現在一年喜利得一七○○億新台幣(五十六億瑞郎)的營收,多數都靠拜訪一個一個客戶得來,「雖然一般人在貨架上完全看不到喜利得的商品,但現在我們每日平均的客戶接觸點,已經超過二十五萬個,從摩天大樓到跨海大橋,世界上每一個重要建築,都有喜利得的產品。」

 

因為大部分的客戶,都是所謂企業用戶,為了讓工具可以得到最好的管理及維護,喜利得領先業界,推出「ON! Track」服務,讓使用喜利得工具的客戶透過App及工具上的標籤,就能知道工具目前在哪裡?誰在使用它及何時需要進行維護。

 

近年來,喜利得更將觸角延伸至軟體及租賃服務,其「建築資訊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服務,從設計圖、鋼筋布建,到物料清單(bill of materials, BOM)產出,都可整合在同一平台上操作。不僅營造工具,喜利得家族還投資Hilcona這家微波食品供應商,把嘴裡吃的與身體住的,放在一起經營,這也許就是列支敦斯登產業獨特的地方。

 

列支敦斯登

▲瓦都茲(Vaduz)城堡,是列支敦斯登的精神象徵,現在仍有兩個皇室家庭住在裡面。

 

列支敦斯登

▲瑞士與列支敦斯登的國界,沒有崗哨,就在一座橫跨萊茵河的舊木橋中(上圖)。(圖片來源:達志)

 

「我們想創造屬於自己的成長方式」

 

「我們不要新加坡式的高樓,也不要摩納哥式的賭場,我們想創造屬於自己的成長方式!」每次有外國貴賓參訪,伊莉莎白往往都向他們這樣形容列支敦斯登獨有的生存觀。

 

沒有一家上市公司,卻創造世界頂尖的人均所得;沒有機場、火車站、高速公路、港口,卻成為物流中心;沒有中央銀行,私人銀行業務卻首屈一指;福利完整、教育免費,卻只須繳十二.五%的超低營所稅;不到四萬人口,卻拿過十面奧運獎牌,工作機會比人口還多。歐洲的沉穩及底蘊,加上亞洲的活力及勤奮,列支敦斯登這個國家三百歲的年輕靈魂,在歐洲這塊古老大陸上,發出了與眾不同的光亮。

 

採訪後記》我沒買到比特幣!

 

一聽到在列支敦斯登郵局裡就可以買到比特幣的消息,我馬上決定,要在下午6點瓦都茲郵局拉下鐵門前,把虛擬貨幣買進口袋裡。

 

「比特幣可以在這裡買?」我問,郵局櫃枱小姐簡單點了頭,說:「最少得要50瑞郎,只能用現金。」我把護照、50瑞郎及英文地址給了她,她轉身走向後方書櫃,拿出了一個信用卡大小的卡片,「這是你的電子錢包wallet,比特幣會放在裡面。」「確定要買?資料都對?我要按了。」我趕緊點頭,想不到螢幕竟然出現「失敗(service application fail)」的字樣。連續輸入3次都是一樣的狀況。「我回報工程師,你明天再來。」她滿臉歉意地說。

 

隔天早上8:00,郵局才開門15分鐘,我又回到郵局,這次刻意換了櫃枱,一位中年員工按同樣程序,結果和昨天的狀況一樣。又試了兩次,她有點慌了,拿出手機拍下螢幕畫面,直說:「可不可以10點以後再過來,工程師那時才上班。」第3次回到郵局,已是下午4點,碰到第一次那位當班的女士,「我換台電腦,這次希望可以!」一樣的空白頁面,一樣的失敗訊息,「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說,你要不要到下一個鎮上買?」她不斷致歉。

 

帶著失望,我空手離開了列支敦斯登,只好安慰自己:所謂「不連續的創新」,應該就是這樣的狀況吧!網路科技少了線下傳統行業的配合,路總是得走得遠一點,即使在這樣小而美的創新國中,也是如此。

延伸閱讀
「餐飲業要靠良心,出問題一輩子難挽回」謝金河大啖竹筍餐 老闆爆:筍干若鮮黃多泡過福馬林
「餐飲業要靠良心,出問題一輩子難挽回」謝金河大啖竹筍餐 老闆爆:筍干若鮮黃多泡過福馬林

2024-04-01

中國1年吃掉7億隻豬,暴利行業為何變「穩賠大錢坑」?謝金河:穩𢡟年虧近20億「台灣最慘養豬戶」
中國1年吃掉7億隻豬,暴利行業為何變「穩賠大錢坑」?謝金河:穩𢡟年虧近20億「台灣最慘養豬戶」

2024-03-31

政大雄鷹成立7年,連4年稱霸!老謝曝「很多優秀球員是姜豐年去求來的」:無所求的無私奉獻最感動人心
政大雄鷹成立7年,連4年稱霸!老謝曝「很多優秀球員是姜豐年去求來的」:無所求的無私奉獻最感動人心

2024-03-30

政府打房,建商愈打愈壯!華固(2548)、海悅(2348)…謝金河列5家營建股:股價漲幅「超過台積電」
政府打房,建商愈打愈壯!華固(2548)、海悅(2348)…謝金河列5家營建股:股價漲幅「超過台積電」

2024-03-29

談00939、00940破發,高股息ETF之亂!「市場充斥短線思維、想賺快錢」,謝金河:對大浪渾然不覺
談00939、00940破發,高股息ETF之亂!「市場充斥短線思維、想賺快錢」,謝金河:對大浪渾然不覺

2024-03-28

「房市北移現象,似乎方興未艾」見北投房價嚇一跳!北士科發展充滿想像...謝金河:最後一塊寶地
「房市北移現象,似乎方興未艾」見北投房價嚇一跳!北士科發展充滿想像...謝金河:最後一塊寶地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