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院校的學術研究價值,在於促進提升國民就業與所得。因此,若教師只是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就被認為是研究發展,可謂是本末倒置。
近年來各領域知識發展日新月異,快速提升國民知能成為重要的努力方向。而大專院校在引介新知能上,扮演著關鍵角色。對年輕人如此,對中年人的在職進修也如此。
學校要教導學生產業未來需要的新知能,除了改進教學方法之外,更基本的是教師要經由研究及學習來發展自己的新知能。這事大家都知道,然而卻未能全力以赴的原因之一是:大學教師為了從事學術發表,無法投入時間來深入學習未來產業乃至於社會所真正需要的新知。
有人認為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即是研究發展,但事實未必如此。例如就商科而言,國際經營環境或人員雇用上的法規要求、人工智慧在商業上最新的應用、電子商務平台的各種經營手法,甚至成功的生產管理方式與激勵方法等,都值得師生學習研究,但若希望教師們在這些方面提出「突破」而值得學術期刊肯定的論述,卻十分不容易。即使投入大量時間獲得一些「單點突破」的學術創意,對教學的幫助也十分有限。此一現象在工程科系也應該十分相似。
學術研究絕對有價值,因為人類整體的知識成長需要全世界的學者不斷做出點滴的貢獻,才能累積而成。因為是「點滴」,所以每一篇文章就個別來看用處不大,但大家持續在期刊上發表學術研究成果,時間一久,此一學術就會出現巨大的進步與突破。
而「努力吸收世界上已存在的知識,再轉化成學生或社會需要的知能」則是另外一種研究與學習。目前我們在這兩種「研究」上投入的精神與資源似乎不成比例,甚至「大公無私」地為全人類知識進步而犧牲了自己國家新知的引進。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