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扣除富豪之家,台灣平均每戶財富淨值應是不及千萬;換算年成長率、通貨膨脹,增長幅度實在差強人意。
八百萬與一千一百萬相差近四成,這誤差不容忽視,是不是拋棄算了?許多統計都有類似的問題,但是只要前後使用的方法相同,還是可以從中得到許多有意義的分析、找到趨勢的方向。主計總處相同的統計顯示,○六年的平均家庭財富淨值是八百萬元,也就是說,這九年的時間,平均財富從八百萬元提高到一千一百萬元,增加了近四成。
四成看起來不少,但是用了九年的時間,算下來一年的成長率約略是四%左右,而且這是沒經過通貨膨脹調整的名目成長率,所以是差強人意,這就符合大多數人「錢難賺」的感受。
這份報導也提供財富變化的原因:一五年比一四年增加了十一.六兆元,主要來自公告地價的調整,貢獻了六.八兆元。不動產是占比最大的財產項目,可是對大多數人來說,不產生現金收益,而且難以持續調整操作,所以不深入討論。金融性資產另外貢獻了四.五兆元,主計總處特別說明,這部分以海外證券為主。在一四年底新台幣兌美元的匯率是三十一.一四元,到一五年年底是三十二.八三元,貶值了近六%。相對來說,持有美元資產的就升值了,以四千億美元來估算,一五年一年之內,台灣人持有的美元資產就產生六千七百六十億美元增值。
這錢多不多?我們最多人使用的投資方式──存款,包括十二A總裁彭淮南在內,都是把銀行存款當成主要的儲存財富方式,總共在各種金融機構存放了新台幣三十兆元的存款,有超過半數是年息只有零點幾個百分點的活期存款,整個算來從銀行領到的利息約略應該是一千多億元。拿這個一比,很容易發現海外投資在新台幣貶值的環境中,創造報酬率的相對優勢。
之前公布公職人員財產申報資料時,有人批評央行總裁彭淮南只有存款的投資策略過於保守,應該是他個人道德標準高於對財富追求的欲望所致,一般人不必學,限制自己數鈔票的速度。全體存款者用三十兆元,一年收一千多億元的利息,如果換成股市,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所有股票的總市值是二十四.五兆。也就是說,所有股東投資價值二十四.五兆元,但每年可領到上兆元的股息;存款想領到相同的利息,恐怕總餘額要拉高到兩百兆元才夠,而主計總處統計顯示,扣掉負債後的台灣財富淨值才一百九十八兆元,存款或存股真的差很大。
財富的分配直接影響財富增長的速度,單單選擇把錢放到銀行存款或是放到股市存股票,就是低於平均或高於平均的結果。所以要改變財富累積速度其實不難,就是把存款轉存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