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課綱即將上路,這波教育新浪潮,正在撼動從小學一直到大學的教育現場,從過去「每個學校教的都一樣,每個學生都上相同的課」,要改變成「每個學校都不一樣,學生可視個別程度及興趣來選課」,是種顛覆家長及第一線教育工作者想像的大革新。
在新聞煙花之外,作為12年國教的指導方針,107課綱其實牽涉很深刻的教育理念及十分複雜的教育體制運作,希望台灣教育樣貌能大幅翻新:從過去「每個學校教的都一樣,每個學生都視為程度一樣來教」,要變成「每個學校都不一樣,每個學生要視為程度及興趣不一樣來教」,是種顛覆當前家長及不少第一線教育工作者想像的大革新。
世界變動太快,教育體系卻改變緩慢,先進國家其實都非常焦急,教育改革的腳步也愈邁愈大。《未來Family》除了實地到教改領頭羊國度芬蘭採訪,也比較了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法國、紐西蘭等多個教育改革的最新藍圖,發覺台灣推動12年國教及新課綱的藍圖,其實可說是與世界同步,都強調素養導向的課程,不僅要讓孩子學到知識,更要具備良好的態度及能力,成為終身學習者。
根據進度,107學年正式上路時,屆時的小一、國一(七年級生)及高中職一年級(十年級生)新生就要全數使用依照新課綱寫的新課本,老師也被期待要用新的思惟及方式來教學生。
107學年的高中職一年級新生,也將在110年適用新的大學入學考招模式。但,這波新教育浪潮的動能,正在撼動從小學一直到大學的教育現場,每一個環節都可能逐步啟動變革,不必等到110年,107、108、109年的大學入學方式、考題方向都正在往新的理念微幅調整。
以往課綱的制定都由教育部操盤,這次的新課綱首度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規劃,再將課綱草案送教育部審議。課程總綱在兩年多前拍板定案,領綱審議卻是一波三折,歷經政黨輪替後重組新的課審會、課審委員資格認定發生問題,審查進度延宕,但仍希望順利於107年展開。
台灣教育現場正在匯聚強大的正向能量,因為太多教育工作者看到了舊有體制的問題。
改革是為了成就每一個孩子
「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但學校的改變太慢,新課綱有助於學校檢視現況、放眼未來,」宜蘭縣教育處處長、前台北市中正高中校長簡菲莉表示,新課綱要做的是解構既有的慣性,「它告訴學校,你不能再關起校門來不改變了,不論你以前是不想改變、還是害怕改變,如今都有一個新的機會點。」
「每一個生命都很重要,但在教育現場看到比較多生命『只是在等時間過去』而已,」台北市麗山高中教務主任藍偉瑩強調,這些孩子不是沒有想法,只是不自由,就連老師也一樣,他們其實擁有熱情、才華,卻沒辦法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如果我們再不從教育去改的話,不用談競爭力,連國家生存都有問題。」
新北市桃子腳國民中小學校長李惠銘也有深刻的體會,當世界正快速的以我們無法預知的方式在發展,沒有人知道未來會如何,「與其用未來塑造孩子,不如讓孩子創造未來,未來就是由許多『自己』自然匯聚的。」
過去的教改雖然也引發了不少批評,但它的確動搖了舊勢力,之前一波教改「9年一貫時代」,已奠下一定基礎。共識是,要回到以學生為本、探究學習的本質。
「新課綱稱不上是一種革命,它就是延續上一階段的教育成果,再進一步深化,是『接棒』的概念,」國教院副研究員范信賢說。
新課綱的精神是「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李惠銘說,這並不是全新的東西,「成就每一個孩子」跟過去講的「一個都不能少」、「沒有孩子落後」,都是一樣的概念,只是新課綱的願景更具體化,「我們要成就一個孩子,一開始就要讓他『適性』,找到自己有興趣、有熱情的領域,知道自己要往哪個方向去,然後才能『揚才』,好好發揮天賦、擁有往目標前進的能力。」
這波課綱改革,不只需要校長、教師共同努力,就連家長也要跟著一起改變。簡菲莉強調,家長要放下傳統的觀念,不要再以有多少學生考上台大或頂尖大學來評價學校,「學生考試考得好,並不等於成為一個更好或未來需要的人。」
以下幾個變革亮點,可以一窺107課綱的方向:
變革亮點1:不只學知識,更要學「素養」
要一次看懂新課綱,必須掌握下列幾個關鍵字:素養及自發、互動、共好(簡稱「自動好」)。
「素養導向的課程是世界教育潮流所趨,」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陳佩英指出,『素養』的內涵包含態度(Attitude)、技能(Skill)與知識(Knowledge),稱之為愛思客(ASK),三者看起來是分立的,但在課程設計及學習過程中,卻像麻花般是互相交織的。新課綱提出「素養」的概念,並非推翻與否定9年一貫強調的「能力」,而是豐富並落實「能力」的內涵,透過課程教學設計,促成自發、互動、共好的學習,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
變革亮點2:學習跨領域、貼近生活情境
跨領域也是新課綱很強調的概念,「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現象或主題是很難用學科去切分的,新課綱有更多空間,讓孩子做跨領域的學習,如此一來,能讓學習更呼應現實生活、更有情境與脈絡,孩子會覺得學習的意義感提高,」范信賢說。
舉例來說,北政國中的生態創客社,為解決學校落葉過多的問題,開始自製落葉堆肥,同時引進具有生菌、木工專長的家長來提高效率;又如桃子腳國中小推動「校園夢想家」,讓每個班級去完成自己的夢想,認養生態池、設置校犬之家、為小學生說故事……,懂得思考、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就是一種「自動好」的素養表現。
變革亮點3:高中生可以跨校選修課程
未來的高中生,也可以跨校選修,甚至到其他社教機構修課,學分數是可以被承認的。「搭配這波新課綱,相關的法規空間都會一起打開,」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中心規劃組組長李文富說,以香港為例,高中生有所謂的「聯校課程」,可以到鄰近的學校去修課,台灣未來也可有類似的作法。
「比方說,台灣可能會有縣市區域間的跨校聯盟,讓孩子有更多的修課選擇,或者也可以到美術館、博物館等機構去修課,」李文富說,課程要怎麼界定、學分數如何算等等,有許多實務環節,政府都會陸續討論、推出相關辦法。
首次引進專業引導師帶工作坊
推動新課綱,台灣的確面臨不少問題。新課綱的總綱在103年底公告,「之後的一年多很安靜,相關的配套都沒有動起來,甚至大家在等:新政府上台會不會不要做?」藍偉瑩直言,似乎是到新政府上台後,大家才認為新課綱真的要推,有預算,也有配套,但現在還是有一些問題,例如大學考招方式就有許多爭議,「不難看出,我們的橫向連繫跟系統思考是很差的,總綱裡面列的素養,我們這一代很多人自己都缺乏。」
不過,這波課綱改革真的全力動起來了。國教系統出身的教育部長潘文忠,深諳其中「眉角」,每個月親自主持定期召開、協調跨部門運作的「協作中心」會議,所有一級主管都到場開會。另外,國教署也密集展開針對教育第一線的培訓,甚至首次引進企管訓練方式,以引導代替領導、以溝通代替命令來進行學校及教師的增能培力。
「不只基層熱血教師有強大力量,大學教授、校長、主任都要一起參與學習,同時前導學校帶領一般學校來改變,每個系統圈也要像學生般自發、互動、共好,成為終身學習者。」陳佩英說。
很多人都認為,這次新課綱若沒推動成功,就不會有下一波了。藍偉瑩對此抱持樂觀態度,「我問過很多學生,他們都很期待新課綱,大家還是要試著一點一點的做,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好,那就很棒了。」倘若這一波改革真的做起來,也許下一波就能看到高中生是完全自由的在選修課程了。
其實,107課綱還沒推行,117課綱即將啟動研究。洪詠善透露,國教院在這波新課綱上路後,就要開始思考117課綱了,「未來的課綱要在此波課程實踐基礎上,持續思考和研究如何讓學生學習更有多元彈性的空間。」
教育改革是緩慢的,全球皆然,5年、10年間看到效果並不算慢。全球都在進行教改,大家都很焦慮,《未來Family》採訪團隊去年底親訪後的觀察是,連芬蘭這麼信任教育體系的國家,父母、老師、行政系統,都對改革批評不斷,台灣教改工程更是重重難關,怨聲載道可以想見。然而,如同芬蘭上下對教育政策的共識:改革是一定要進行的,如何愈改愈好,才是努力的方向。
要一次看懂新課綱,必須掌握下列幾個關鍵字:素養及自發、互動、共好(簡稱「自動好」)。
「素養導向的課程是世界教育潮流所趨,」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陳佩英指出,『素養』的內涵包含態度(Attitude)、技能(Skill)與知識(Knowledge),稱之為愛思客(ASK),三者看起來是分立的,但在課程設計及學習過程中,卻像麻花般是互相交織的。新課綱提出「素養」的概念,並非推翻與否定9年一貫強調的「能力」,而是豐富並落實「能力」的內涵,透過課程教學設計,促成自發、互動、共好的學習,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
變革亮點2:學習跨領域、貼近生活情境
跨領域也是新課綱很強調的概念,「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現象或主題是很難用學科去切分的,新課綱有更多空間,讓孩子做跨領域的學習,如此一來,能讓學習更呼應現實生活、更有情境與脈絡,孩子會覺得學習的意義感提高,」范信賢說。
舉例來說,北政國中的生態創客社,為解決學校落葉過多的問題,開始自製落葉堆肥,同時引進具有生菌、木工專長的家長來提高效率;又如桃子腳國中小推動「校園夢想家」,讓每個班級去完成自己的夢想,認養生態池、設置校犬之家、為小學生說故事……,懂得思考、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就是一種「自動好」的素養表現。
變革亮點3:高中生可以跨校選修課程
未來的高中生,也可以跨校選修,甚至到其他社教機構修課,學分數是可以被承認的。「搭配這波新課綱,相關的法規空間都會一起打開,」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中心規劃組組長李文富說,以香港為例,高中生有所謂的「聯校課程」,可以到鄰近的學校去修課,台灣未來也可有類似的作法。
「比方說,台灣可能會有縣市區域間的跨校聯盟,讓孩子有更多的修課選擇,或者也可以到美術館、博物館等機構去修課,」李文富說,課程要怎麼界定、學分數如何算等等,有許多實務環節,政府都會陸續討論、推出相關辦法。
首次引進專業引導師帶工作坊
推動新課綱,台灣的確面臨不少問題。新課綱的總綱在103年底公告,「之後的一年多很安靜,相關的配套都沒有動起來,甚至大家在等:新政府上台會不會不要做?」藍偉瑩直言,似乎是到新政府上台後,大家才認為新課綱真的要推,有預算,也有配套,但現在還是有一些問題,例如大學考招方式就有許多爭議,「不難看出,我們的橫向連繫跟系統思考是很差的,總綱裡面列的素養,我們這一代很多人自己都缺乏。」
不過,這波課綱改革真的全力動起來了。國教系統出身的教育部長潘文忠,深諳其中「眉角」,每個月親自主持定期召開、協調跨部門運作的「協作中心」會議,所有一級主管都到場開會。另外,國教署也密集展開針對教育第一線的培訓,甚至首次引進企管訓練方式,以引導代替領導、以溝通代替命令來進行學校及教師的增能培力。
「不只基層熱血教師有強大力量,大學教授、校長、主任都要一起參與學習,同時前導學校帶領一般學校來改變,每個系統圈也要像學生般自發、互動、共好,成為終身學習者。」陳佩英說。
很多人都認為,這次新課綱若沒推動成功,就不會有下一波了。藍偉瑩對此抱持樂觀態度,「我問過很多學生,他們都很期待新課綱,大家還是要試著一點一點的做,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好,那就很棒了。」倘若這一波改革真的做起來,也許下一波就能看到高中生是完全自由的在選修課程了。
其實,107課綱還沒推行,117課綱即將啟動研究。洪詠善透露,國教院在這波新課綱上路後,就要開始思考117課綱了,「未來的課綱要在此波課程實踐基礎上,持續思考和研究如何讓學生學習更有多元彈性的空間。」
教育改革是緩慢的,全球皆然,5年、10年間看到效果並不算慢。全球都在進行教改,大家都很焦慮,《未來Family》採訪團隊去年底親訪後的觀察是,連芬蘭這麼信任教育體系的國家,父母、老師、行政系統,都對改革批評不斷,台灣教改工程更是重重難關,怨聲載道可以想見。然而,如同芬蘭上下對教育政策的共識:改革是一定要進行的,如何愈改愈好,才是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