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鄉僻壤出身的孩子,就注定輸在起跑線上,前途茫茫?
從宜蘭的公館國小、到美國「鄉巴佬」的反思,只要有好的制度與教育,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可能。
事隔兩年,也就是一九五三年,公館國小從羅東來了一位在城裡小學當教務主任、到鄉下當校長的林阿圳先生,非常詫異地發現公館國小幾乎無升學紀錄,他拜託原本任教於羅東公正國小的蔡奕燦老師來公館國小,花了一年時間帶六年級的學生。
那一年全班十六個學生,十個敢願升學的同學在蔡老師的教導下,快樂學習。結果三個男生考上宜中,四個女生考上蘭女。我沒按時而晚一年入學的三姑和妹妹意外遇見伯樂。當初的公館國小,換了一個對的校長、請來一個對的老師,再窮再偏,鄉村孩子便能如願發揮潛能,升學讀書。
最近美國一位在矽谷事業成功的凡斯(J. D. Vance)先生,出版了《鄉巴佬的輓歌》(The Hillbilly Elegy)一書,意外成為解釋那些美國白人「鄉巴佬」為什麼投票支持川普的原因。這些長期被政府、精英和富豪忽略的窮人,失去工作機會,長期挫折而逐漸形成家庭破碎、暴怒,甚至吸毒的社區文化。
他反思,為什麼他是同學群中極少數能夠進入大學就讀,之後更從耶魯大學法學院畢業,而耶魯大學為什麼沒有更多出身貧窮的學生。
公館地區的人當然不像凡斯筆下支持川普的鄉巴佬,而是陸客和老外心中「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鄉下農夫漁民。希望台灣各地的偏鄉兒童,都可以因教育守門人的智慧和同理心所設計的良好制度,而使有教無類的校長和老師,在公平正義下讓所有人發揮潛能,享受教育權和工作機會的選擇權,過著幸福人生,永續地為社會做出貢獻。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 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