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理性思辨從聆聽開始

理性思辨從聆聽開始

2017-01-12 16:55

社會充滿具爭議性的議題,透過溝通進而理性思辨,是社會前進的先決條件;然而,溝通包括「說」和「聽」,專心地聆聽,才能夠體會發言者的思路邏輯。

現代社會需要分工合作,也需要集思廣益,甚至必須時常整合大家的矛盾,共創多贏。為了做到這些,有效率的人際溝通極為重要。這在企業決策過程中如此,在民主政治體制中更是如此。


在組織中若有人對解決問題的方法產生初步構想,也應提出來接受大家的質疑與補充,以期使最後的方案更趨完備。如果大家對自己想法的表達語焉不詳,或大家對彼此所講的內容根本沒有在聽,或聽不懂也未發問澄清,則不僅影響決策品質,而且也失去了經由溝通來增廣知識、強化思辨能力的機會。
 

當前社會上具爭議性的議題不少,有效溝通各方意見,並進而在抉擇之前進行理性思辨,是社會持續進步的先決條件。換言之,大家擁有的溝通能力,在根本上影響最終決策的理性程度,以及社會的和諧程度。
 

「溝通」包括「說」和「聽」,缺一不可。然而許多人誤認為溝通能力只表現在「會說」,能雄辯滔滔、說服別人,就被認為「會溝通」,而聆聽這一端則常被忽略。事實上很多人的發言未被「反對」,是因為大家沒聽懂;或不願被誤以為存心「找碴」而保持緘默;或擔心暴露自己的無知,不便提出心中的疑問。這時發言者可能以為大家都聽懂了,甚至都接受了他的想法,而真實的情況是大家只是「姑妄聽之」,對其所言懶得聽也懶得想。


這種各抒己見而沒有人認真聽的情況,在社交場合中聊些風花雪月或內幕消息尚可,在正式場合也這樣就不對了。
 

溝通能力很重要,但僅是呼籲是不夠的,必須要實地練習及要求。我在上課時,會請學生隨時準備複誦其他同學發言的內容,這樣可以讓學生很快就知道自己聆聽專注力的不足,並進而努力改進。
 

能專心聆聽才能深刻體會發言者的思路邏輯,進而得以增長自己的知識,體認自己在思想能力上與其他人相比的相對優劣,也可經由交流而獲得更好的方案。社會整體的理性水準,應從每一位教師對學生聆聽能力的要求開始。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

 

基因異常,造成新生兒體內缺乏分解肝醣的酵素,是龐貝氏症的起因,罹病新生兒往往活不過一歲就心肺衰竭而亡。四十三歲的他,決心找出能進入肌肉細胞的活性酵素,透過酵素置換法,對症下藥。

 

這聽來簡單,對陳垣崇卻是煎熬的開始。在製造酵素過程,歷經一次次失敗,「當然會挫折,我很清楚這是一個漫長的路。」這時候,他就帶著學生一起去看患者,「這些病人,你不努力,他只有幾個月(生命)。我們做的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一個又一個心碎的父母,給了他和團隊走過挫折的力量。

 

經過上百次失敗、逾一千天日子後,陳垣崇終於突破難關,找出能成功分解肝醣、又能被人體細胞利用的活性酵素,並製成藥物。「做研究,第一個discovery(發現),看到底有沒有效。」興奮之餘,緊接著的體外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人體實驗等經費不足,又成了新的挑戰。

 

陳垣崇

 

辜家百萬美元相挺  放膽攻孤兒藥

 

二十五年前,和陳垣崇同在杜克大學教書的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聽說他的研究需要經費,介紹給中橡前董事辜成允,陳的實驗室因此獲得中橡旗下子公司提供三年近百萬美元援助,「臨床實驗要花很多時間、金錢,招募更多病人,不是一個實驗室可以做,辜家幫了非常多忙。」

 

「嚴重罕見疾病,有效、沒效做第一期就知道。」他回憶當時三個病患本來活不過一歲,注射解藥後,「三個都活過一歲,就曉得有效。」

 

由於新藥開發經費動輒上百億元,且龐貝氏症屬於市場較小的「孤兒藥」,於是他和中橡把研發成果、專利技轉給全球知名藥廠健臻(Genzyme),由對方接續二、三期大規模人體實驗。

 

算一算,從陳垣崇開始在實驗室研發新藥到最終獲准上市,歷時十五年才真正開花結果!

 

二○○○年,是他人生另一個關鍵轉折。那一年,科學界首度把人類全基因體序列解碼,李遠哲認為是台灣切入基因研究的機會,力邀陳垣崇回台。

 

「當時兩、三萬個基因都定序出來,大部分基因不曉得功能在哪,就像有一本字典,字是什麼意思還不曉得。」對醉心實驗的陳垣崇來說,能有機會把基因字典中每個字的解釋挖掘出來,非常迷人,「重新跨到一個起跑點,大家可以來競賽,把跟疾病、藥物反應基因找出來。」而且,陳垣崇認為,「能夠找出藥害基因,馬上可以幫病人,可以預防。」

 

「基因定序之父」、賽亞基因科技董事長陳奕雄觀察,陳垣崇投入的「藥物基因體學」研究,是把基因型態連結到用藥適切性,藉基因檢測讓用藥者能提前避開藥害風險,做到精準預防。

 

美國龐貝氏症病友聯誼會

美國龐貝氏症病友聯誼會中,成功研發出解藥的陳垣崇(左1)和患者家屬互相交流、打氣。(圖/陳垣崇提供)

 

找出藥害基因  做到精準預防

 

陳垣崇先從台灣當時藥害前三名的常見藥物切入研究,實驗室領先全球陸續找出抗癲癇藥物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和抗高尿酸藥物安樂普諾(Allopurinol)過敏基因,前者的藥物基因檢測不僅在一○年納入健保給付,也讓卡馬西平如今跌出藥害第一名,奠定台灣藥物基因體學的國際成就。

 

○五年,他將研究結果獨家技轉給世基生醫,負責後續研發檢測試劑等商業應用,並擔任榮譽創辦人,二○年十二月下旬,世基已於興櫃掛牌。

 

沒想到陳垣崇也因為世基,曾在一○年遭檢調偵查涉嫌違反《貪汙治罪條例》及《政府採購法》,儘管隔年不起訴處分,形象卻一度蒙塵。

 

「他(檢察官)以為我會做的事情,我都沒做。第一個,貪汙,沒一毛進去口袋。」往事並不如煙,陳垣崇回憶當時顯得雲淡風輕,「(採購)不用到所長,是副所長的權限。……我律師跟他講,我捐給杜克大學的錢超過一千五百萬美元,還要說我為了台幣一千五百萬元圖利……。」

 

事後,立法院通過「陳垣崇條款」(指修正《科技基本法》),鬆綁公立研究機構研發成果技轉等限制,有助加速科技發展的商業化。

 

現在,陳垣崇的最新研究重心是擔任中研院「台灣精準醫療計畫」顧問,持續為號召百萬人參與免費基因健檢奔走,希望透過基因檢測,「所有的病都能做到prediction(預測)跟prevention(預防)。」陳垣崇說。

 

「從實驗室做到臨床,我一直很幸運能做出東西,能夠幫助病人。」近四十年的科學家人生,他不斷問自己研究對人類的意義,「人生那麼短暫,到退休時能夠回想我到底有沒有活得有意義。」他的這個提問,相信每個人都有答案。

 

陳垣崇

延伸閱讀
尾巴搖狗也不稀奇
尾巴搖狗也不稀奇

2019-01-23

加重試煉養成接班人
加重試煉養成接班人

2018-11-28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2018-08-09

你們家是一言堂嗎?
你們家是一言堂嗎?

2018-07-12

群眾募資   改變資金融通慣例
群眾募資 改變資金融通慣例

201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