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快樂的童年,將會深深影響我們的成年生活、人際關係、婚姻與健康。我看過太多成年人,雖然表面風光、事業有成,但心裡卻荒涼得很。因為在我們心裡,缺少一顆「快樂的種子」。這顆快樂的種子,就是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的愛。
母親節前夕,一位個案告訴我,她媽媽今年被提名了模範母親,週六要去接受表揚。個案說這話的時候,苦笑了一下,表情顯得有些無奈。媽媽當上模範母親,不是應該開心嗎?怎麼會苦笑呢?如果你知道這個案的故事,必定也會苦笑。
她跟我說:自己從來沒被母親擁抱過。媽媽重男輕女,從小就偏心哥哥、弟弟,她像空氣一般、可有可無。事情做得好是應該的,但只要犯一點錯,不是被罵、就是被打。她國中時,父親因病去世,媽媽要她半工半讀幫忙家計(但哥哥弟弟不用)。
「雖然媽媽做生意扶養三個孩子很辛苦,但老實話,我跟母親的距離很遠,她一直把我推得遠遠的。我很努力念書、賺錢,很想得到媽媽的肯定,可是直到今天,就算我事業有成、自己也當母親了,她卻從來沒有對我說過一句肯定的好話。」說完這話時,她臉上浮現出一種深深的哀傷。跟我談過幾次以後,她漸漸發現:自己的生命腳本裡,有一種「需要一直努力、一直努力,絕不能停下來的生存模式」,原來這跟母親有關。「我發現我一直在討好母親,希望得到她的認同。這就是我需要一直努力,無法停下來的原因。」她恍然大悟。
然而,不管她再怎麼努力,卻永遠也得不到母親的讚美與認同。很悲哀!
在不斷地努力討好與失望的循環中,她漸漸失去了自信,也失去了自尊。她開始自暴自棄,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這部分同時也顯示在她婚姻的關係裡)。現在,她終於認清了:「原來這不是我的問題」。母親不愛我,這跟她從小根深柢固的重男輕女觀念有關,也跟母親從小被虐待的經驗有關。她想通了。於是,她終於「放下」了對母親的期待,也「放棄」了要母親肯定她、愛她的念頭。然後,她開始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先去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別人的需要。幾個月後,她的生命終於解套了。這是一個典型傳統文化對一位女性壓迫的故事。如果沒有自覺,這樣的壓迫還會「代代相傳」。
一個從小就被物化、被虐待的女性,等她當上母親以後,自然就會去「複製」以前別人對待她的方式,這很自然。因為,「你不能給別人你身上沒有的東西」。我們的傳統文化對女性是有所虧欠的,你光看「模範母親」的樣本就知道。歷年來,怎樣的人可以當上「模範母親」呢?你看,社會所給的「範本」,永遠是:吃苦耐勞、犧牲奉獻,最好是丈夫早死,女人為了孩子不改嫁,含辛茹苦獨立扶養孩子長大。還沒完,最好兒子長大後,成為社會菁英、念博士、當上政要,那就更完美了。
這就是社會所給的「犧牲奉獻」標準模式。在這個模式裡,鼓勵母親們要「犧牲自己」,卻不鼓勵母親要「活出快樂」。當然,我不是說母親犧牲奉獻不對、不好,只是,如果一個孩子的成就,是需要靠母親犧牲自己的快樂,甚至健康而獲得,那真叫人情何以堪啊?請問:如果是你,你會希望母親為了你,每天憂愁度日嗎?如此價值觀,我深深質疑。
老實說,我寧願我的母親,快樂就好。但我的母親一點都不快樂。她從小就是在這樣的「犧牲奉獻模式」裡長大。母親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外公就叫她不要上學,去市場賣菜養家,母親在她原生家庭裡是被嚴重物化的女性。進入婚姻之後,她帶著過去的傷痛、愛的匱乏與巨大的生存焦慮,繼續實踐她的「犧牲奉獻模式」,而且我很清楚:母親這樣的犧牲奉獻,絕不是出於愛,而是出於習慣、討好,甚至是恐懼(如果不犧牲,就會被父母責罵)。當女性從小就學會:「我必須犧牲,才有價值,才能被大人喜愛」時,在這個犧牲裡面,只有恐懼,沒有愛。沒有愛,你就不會成為好母親。就像我的母親一樣。她的脾氣非常暴躁,一邊為家庭犧牲,卻也一邊抱怨不停,彷彿全家每個人都虧欠了她。從小生活在她的「情緒暴力」裡,叫我們痛苦不堪。
一個不快樂的童年,將會深深影響我們的成年生活、人際關係、婚姻與健康。我看過太多成年人,雖然表面風光、事業有成,但心裡卻荒涼得很。因為在我們心裡,缺少一顆「快樂的種子」。這顆快樂的種子,就是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的愛。很可惜,我們的社會只看到父母「表面」的犧牲,卻看不到「實際上」父母帶給孩子的情緒暴力與心理創傷。
如果從世俗的標準來看,我的母親也絕對夠資格當上「模範母親」的。但我在想:既使她風光地去領了一面獎牌回來,那又怎樣,在我們孩子的眼裡,她依然算不上是一位好母親。人不能欺騙自己。其實,你是不是好父母,這件事不該由「外人」來評斷。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最有權利評斷的人,就是你的孩子,不是嗎?你敢不敢去問孩子:「我是不是好父母?」寫這樣的文章,不是要跟大家唱反調,也不是要去否認母親為家庭犧牲奉獻的辛苦。只是想邀請大家一起反思:如果一位母親只知道犧牲,卻不快樂,那麼這樣的犧牲奉獻,還有價值嗎?而且,這是孩子要的嗎?
真的,犧牲奉獻如果不是出於愛、出於「心甘情願」,我寧可不要。因為這樣的犧牲是有條件的,如果沒得到回報,一定怨天尤人,最後搞得全家雞犬不寧。很多父母經常用自己的犧牲去控制孩子:「我為你犧牲這麼多,你怎麼可以不乖、不聽話⋯⋯」這種話,你熟悉嗎?請相信我,沒有一個孩子喜歡聽到這樣的話。犧牲是你自己願意的,請不要去「勒索」孩子。好,就算你是出於愛為家庭犧牲,麻煩你,千萬也要有個「底線」。過分犧牲自我,眼睛只盯著孩子看,永遠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後面,甚至放棄自己的時間、朋友、興趣、娛樂,這樣的父母就是「不愛自己」。
父母,永遠是孩子生活上的榜樣,如果你不愛自己,你的孩子就會從你身上學到這件事。而且,當你不愛自己,你就不會真正快樂,你不快樂,你的孩子也不會快樂。親愛的爸媽們,如果真的愛孩子,請你不要光犧牲奉獻,請學會先「愛自己」,讓自己快樂吧,這其實也是所有孩子最樂見的一件事。不信,你去問孩子看看。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周志建
出版:方智出版
書名:跟家庭的傷說再見:與生命和解的故事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