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儲蓄氾濫被視為經濟長期停滯的理由之一,表面看來具有說服力,但恐怕未必如此。
任何資產的最終價值,在於能夠變現與產生購買力。據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的全球財富報告統計,全球累積財富約值250兆美元,但這些財富的帳面價值,幾乎確定無法實現。
大部分的儲蓄以兩種型態存在,一種是不動產,主要是住宅;另一種是投資於股票與債券的退休投資組合。兩者價格都在持續上漲。房價走高的主要原因,包括人口成長、所得提高、貸款更易取得、利率走低、以及成屋存量有時候短缺,因此愈早買房的人獲利愈高。與此同時,經濟成長與通膨帶動企業獲利與股利,導致股價上漲。
將房子獲利套現的方法,是依照現值貸款。但貸款需要支付費用,屋主也將承受房價波動的風險。屋主當然可以賣掉房子,但大部分獲利可能耗費在交易成本與搬家費用上,這還未考慮購買新屋,而且房價隨著時間上漲。
相反地,股價代表未來而非眼前的收入現金流。低利率能抬高未來現金流的現值,但利率遲早必須上升。大部分的股票投資收益,只反映了較高本益比,而非營收與獲利成長。低成長與低通膨,意味著未來收入現金流會變差。
用舉債支應的股票買回與企業交易例如併購,或許能提高股票估值,但這類活動可能放緩,原因是,企業若想保有掛牌資格與交易流動性,最多只能買回一定比率的市場流通股份。而併購最終也將面對市場對競爭的擔憂...
看原文:https://goo.gl/Tt95B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