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不足衝擊!設法「行銷」吸引僑生、外籍生就讀,成了國內大學新功課,但行銷不等於廣告文宣,如何透過教育「為學生創造價值」,一流大學也不容忽視。
近年來有些大學擔心招生不足而開始「搶學生」,搶學生不等於「行銷」,但至少嘗試對年輕人放低姿態,以各種方式來吸引他們入學。然而排名在前面的大學,則完全不必考慮行銷,尤其是一流大學,名聲好,傑出校友多,加上資源豐富,中學畢業生搶著想進來,不可能招生不足,因此或許從來沒有想過「行銷」的議題。
新南向政策對此一情勢造成了一些改變。為了招收更多、更優秀的東南亞僑生與外籍生,幾所一流大學(包括科技大學)開始進行了國際行銷的工作,效果不錯,但我們還期待未來為了實現承諾而做的調整與進步。
這些大學前往東南亞國家介紹本身的師資、教學、研究成果,以及產學合作及對學生未來職場生涯的幫助等,引起了當地僑校師生相當大的正面回應。
我猜想對從未從事過行銷的一流大學而言,僅僅將這些優勢或亮點整理出來,就已經是一項極有意義的功課。換言之,為了具體說明學校(主要應該是教師)所做的一切,能對學生的學習成長或未來人生「創造什麼價值」,即需要一些深入的檢視與省思,而這些檢視與省思,對學校本身未來的努力方向,也應有不少啟發。
然而「行銷」不等於「廣告文宣」,與廣告文宣同等重要的是確保產品或服務的品質,亦即是落實價值的提供並確保顧客的滿意。唯有如此,「行銷」工作才算是完整。
我對台灣的一流大學抱有高度信心,相信它們會進一步在開課方向、課程設計、教學內容與方法方面,針對「為學生創造價值」的目標精益求精。因為廣義的行銷必須要包括「了解顧客需求」、「確保產品與服務品質」等在內。易言之,真正的行銷要從「了解學生需要」、「了解潛在雇主需要」開始,並設法經由教學來滿足這些需要。
希望這些好不容易吸引來的僑外生,能從台灣的大學教育中獲得滿意的收穫。而本國的學生也可以因為大學更積極於行銷導向,而從教育中得到更多的價值。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