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能夠引起社會關注,進而改變社會「不公不義」的事件,我想沒有比這個更激勵電影人的了!我想許多電影人,都該以此為一高標:即使我們不能拍出絕世的藝術品,去淨化、洗滌人心,但能拍出一部足以改變社會的電影,亦足矣。
姜仁浩是一位首爾的流浪美術老師,好不容易在教授的推薦下,得到了在偏僻的霧津(虛構的城市)聾啞學校的工作。除了地處偏遠,仁浩倒是滿懷著教學的熱情,到了這個小地方。
但就在仁浩剛抵達的同一天凌晨,卻發生了學校小朋友跑上鐵軌,被火車活活輾斃的意外慘案……
仁浩自己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堅持著藝術創作的生涯,讓自己以及女兒陷入經濟的拮据與生活的窘境,妻子亡故後,仁浩因幼女的哮喘病急需醫療費,而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接了這個小鎮美術教師的職務。
剛到學校報到的仁浩,就被索賄5000萬日幣(約台幣160萬),因為這是這裡的潛規則,並顧及教授的情面,還給了仁浩「折扣」……
而後,仁浩開始慢慢發現這所聾啞學校的怪異現象,該是處於「歡樂童年」的孩童,卻異常安靜、冷漠,甚至對仁浩的示好,顯得陌生、逃避與害怕……
資深的教師告訴仁浩,這是正常的現象,因為這群孩子本來就不「正常」――聾啞的狀態,自然也扭曲了孩子的心理,一個個都是「變態」,而在這裡,「變態」才是常態!
為了了解孩子們,仁浩詳細閱讀班上每個孩子的背景資料,發覺會被送進這所特殊學校的孩子,除了天生的殘疾,更慘的是,多來自邊緣家庭 ―― 父親是智能障礙者,母親卻逃走了;或者,父母雙亡的孤兒;或者赤貧家庭的孩童,等等的貧窮線下的苦寒人家。
而且,仁浩也發覺了其他教職員的暴力行為,比如把孩童當成畜牲那樣羞辱,並拳腳相向,甚或將孩童的頭整個壓入正在洗衣服的洗衣機中去「教訓」的越矩行為,甚且,這些教職員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 既然是「特殊孩童」,自然要用「特殊教育」!
漸漸發覺事有蹊蹺的仁浩,終於得知了學校的最大祕密:原來校長跟老師會性侵害這些學生,而且習以為常!一個男教師甚且侵害的是男同學,那個死於火車鐵軌的聾啞男孩,並非意外,而是不堪性侵犯與暴力虐待,選擇自殺的……
於是,仁浩聯合小鎮上的社福局志工,一起對學校校長跟失職老師進行了一場「小蝦米對大鯨魚」的殘酷法律戰爭;事件演變到這個地步,仁浩才驚覺,事情遠比他想像的更加複雜、艱難,因為校長家族是小鎮的望族,除了家族勢力跟人脈關係龐大,上至法官、警察,下至社會福利局,都曾是被校長賄賂的共犯結構,校長本身還是聲譽卓著的虔誠教會長老…….
因此輿論一面倒地認為孩童們不知感恩,污衊了校長與苦心栽培他們的老師……
喚作「霧津」的小鎮,愁雲慘霧始終徘徊不去……
這是根據2005年韓國「光州聾啞學校」爆發的性虐待醜聞的社會案件改編的電影,真實的事件是一名叫全應燮的老師,發覺了校長性侵犯學生,於是向上舉報,沒想到學校早已是「家族企業」式的經營模式,層層庇護,甚至反過來誣告全應燮才是性侵害的真凶!而事件爆發後,並未引起任何媒體的追逐、報導,始終是一小群沒有社會資源的人在抗爭與抗暴。
因校長家族勢力龐大,一審還判有罪,到了二審卻大逆轉,許多原告都被叛「從輕量刑」,甚且可以「緩刑」……
女作家孔枝泳無意間得知了這個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親自走訪受害孩童,認真紀錄受害經過,將之改編成了小說「熔爐」;其後,又被電影創作者相中,改編成電影。本片2011年時於韓國上映,連續三週蟬聯票房冠軍,累積逾百億韓幣的票房佳績,隨後這個案件才引起廣泛的關注,上百萬民眾連署,督促司法系統重啟調查,才開始有了些「正義之聲」。
重新審判後,被起訴的教職員從四位增加到十多位,受害學童也從十多為爆增到三十位……但是校長已經罹癌過世,所以擬由政府進行國家賠償,國家賠償的數字,仍在纏訟中;其他犯行較重的老師,也才更審改判較重的刑責。
而今,光州聾啞學校已經荒廢,將由政府建立新的特殊教育學校,如今荒廢的光州聾啞學校校園內,仍矗立著一塊格外諷刺的石碑,上面刻著:「這裡是重生的殿堂」―― 因為光州曾是韓國民主聖地,這裡進行過激烈的爭取民主的抗議活動,現今看來,卻顯蒼涼與荒唐。
因為此片影響甚鉅,甚至間接督促了韓國政府修法,將對性侵害的罰責提高,也延長性侵犯的追溯期,以及對未滿13歲的孩童性侵犯為公訴罪等等「熔爐法條」。算是透過一部電影,進而推動現實社會改正的特殊案例!
司法的公正,也許尚有到來的一天,但受害孩童的心理重建,卻是另一條也許將永無天日的暗漫長路呀!
本片男主角孔劉因為「屍速列車」的創紀錄票房,讓本片終於有機會在台正式上映。
因為許多人看完本片後,會義憤填膺地去查真實事件與後續報導,所以於此略為整理一下,免去大家逐條過濾資訊真偽的時間。
網路上廣泛流傳一篇看似很真實的帖子:「真實的光州事件比電影還慘」,上面繪聲繪影地描述事件的告發者全應燮,早已被人暗殺,其後由他的律師友人跟一位醫生繼續抗爭,後來律師自己也罹癌往生,而醫生則因為太過失望,錄下萬言的陳情影像上傳後,亦自殺,想以死諫的方式,訴求社會的關注。
但以上的資訊應是網友杜撰的。
網路上比較可靠的新聞是公共電視2012年的手語新聞,曾為此案作過「專題報導」,有興趣的觀者,可以至Youtube上搜尋「20120403 公視手語新聞 熔爐」,即可看到本篇新聞報導。(不過,相對公正、保守的公視新聞用「揭發老師全應燮說,電影熔爐只演出了十分之一,真實孩子受害的過程,猶如成人電影……」)由此可知學生受虐、受暴時的慘烈!
最後一篇新聞報導則是2015年的平面媒體報導「熔爐」的真實事件受害者的國賠案再次被駁回。
以上是目前筆者能查到的相關資訊。
一部電影,能夠引起社會關注,進而改變社會「不公不義」的事件,我想沒有比這個更激勵電影人的了!我想許多電影人,都該以此為一高標:即使我們不能拍出絕世的藝術品,去淨化、洗滌人心,但能拍出一部足以改變社會的電影,亦足矣。
觀影過程當然是不舒服的,畢竟都是孩童在受虐受暴,更遑論還是一個個的折翼天使 ―― 一如劇中的台詞「已經是這樣的孩子了,還遭遇這樣的事件,總讓人不禁懷疑上帝真的存在嘛?」
加上韓國電影慣常的煽情呈現,讓一切更血淋淋而不忍卒睹。
觀影過程,讓我想到許久之前的一部電影「惡夜變奏曲」,以及著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研究,改編成的電影「路西法效應」(亦有書籍)(註一),這些都在探討「人是怎麼由正常人,逐步變成惡魔的」,而且不要驚訝,這些作品的結論是:「只要對的環境,對的因素,每個人都可以化身為路西法(撒旦的名字)!」
由這些電影,我們都可以看到「暴行的原點」只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價值體系:「二元對立論」―― 「認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開始,接著心裡產生一個很小的「看輕」―― 認為我們是不同的,由這個不同,進而開始產生輕視、歧視,最後自我合理化為:我是「較高尚」的、「正確」的存在,所以我有權力跟義務去「導正」你,導正的方法就是「暴力」,甚且相信暴力是種「洗滌、淨化」的過程……
更可悲的困境是,這種內化的歧視與暴力是會傳染的,困宥於同儕壓力,最後幾乎所有的正常人,都會為了歸屬感、群體感,而開始加入這些暴行,然後堅信自己是對的(邪教的那些活活把人打死的「修行者」,不都是這樣的嘛?正常情況下,誰會坐視一個「正常人」被活活打死呢?)。
這是暴力的緣起:「輕視」。而且別小看這個點,這是幾乎身而為人的我們幾乎都有的「缺點」,只是我們輕視的對象不同,有的輕視貧賤,有的輕視職業,有的輕視邊緣族群,有輕視社會……不論何者,這個基因就是讓我們突變為路西法的潛因!只要時機正確,我們其實就是下一個路西法的化身!
最後,討論一下本片的中文片名:「熔爐」,網路上說,因為本片而修改的法條稱為「熔爐法案」,故而稱之;我特別去問了韓國教授朋友這個名字的意含,他的解釋是:原作小說家用以比喻「我們生活的這裡就是無知和野蠻的熔爐。」――「我們的國族已經不是常識能來衡量的社會。就是一個無知和野蠻過熱的社會。可是我們卻在這樣的熔爐裡活著,連自己都沒發覺這是不正常!」(此是原文引用)(而今韓國再次因為女總統的「閨密」案,而讓這個國家陷入另一次的熔爐考驗呀!)
分享一下本片片尾那句最常被人提及的台詞:
我們也許不能改變世界,但這麼作,至少讓我們不被世界改變。
註一:
「路西法效應」是心理學家菲利普.金巴多於1971年做的著名心理學真人實驗:將一群身心正常的人,放入監獄,接著隨機抽樣,分配扮演獄卒與囚犯的角色,即使試驗者都心知肚明「我不是真的獄卒,對方也不是真的囚犯」,但是在正常的「演變」下,無一例外的,獄卒最後都會出現虐囚的行為,甚且合理化為「他們(囚犯們)就是需要些正確的教導」。這個實驗說明了「群盲的暴力性」,而且此類現象一直在人類社會不斷上演(二戰的猶太人屠殺,性別歧視,弱視歧視,校園霸凌等等,皆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