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貸款出現罕見的斷崖式下跌,該如何解決困局,應從改善投資意願著手,開放高端服務業、允許企業大鳴大放競爭成長,借款需求自然會回來。
七月分全中國的銀行總共新借出四六三六億元,同比成長減少一.○一億元,居民中長期貸款增加四七七三億元。資料公布,市場大譁。銀行貸款再次出現斷崖式下跌,除房貸銀行業在七月出現淨回收狀況,這是記憶中前所未有的。
七月通常是企業貸款的小月,承兌票據業務因為受到監管衝擊而陷於停滯,去年巨額股市貸款又造成了一個龐大的基數,所以七月資料有一定的失真,不可完全當真。但是這組資料的確反映出中國經濟目前的問題,值得探究。
有效貸款需求才是問題。今年以來,雖然政策意向有過大的波動,中國人民銀行的總體政策口徑是偏鬆的,問題出在貸款市場,而不在央行政策。一、讓銀行有足夠信心放貸的項目越來越少。民營企業見不到盈利,國有企業和地方平台彌漫著不作為情緒,銀行越來越難找到高品質借貸客戶。
二、經濟下行、產能過剩之下,銀行對實業投資尤其是製造業十分審慎,這是銀行的條件反射。這兩點的共同之處,就是借款需求萎縮,直接影響銀行貸款資料。
近來人民銀行做了很多事,只是政策重點放在流動性管理上,而非傳統的利率、準備金率。例如,債市利率持續大幅下降,近期發債的利率水準已經低過銀行貸款利率,大型國企的資金成本大幅下降,民企集資的利率也不若三年前瘋狂。央行的貨幣政策,越來越受到匯率掣肘,象徵意義大一點的利率、存準率一動便可能觸發本幣貶值壓力,加速資本外逃。所以央行著重流動性的數量管理(MLF),多過資金價格管理(利率)。
但這些並不能解開實體經濟的困局──投資意欲低下。經濟不景氣,借貸需求自然弱,央行灌水也是流向金融資產,而非實體經濟,不僅幫不上忙,反而製造潛在風險。發改委某部門建議「擇機進一步實施降息降準」,筆者看來,是官員傳統思惟,卻非刺激投資良方。重新燃起民間投資熱情,在於開放利潤頗豐的高端服務業,在於允許不同背景企業在競爭中成長。有了新投資標的,借款需求自然產生。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