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敢砸錢,捧紅iPhone;宏達電降成本,幾乎賠掉品牌,省錢不會致富,只省掉賺錢機會!
前半段好懂,畢竟我們從小就學「A penny saved is a penny earned!」省錢為財富之本,老外也懂,而降低成本,才有殺價的空間。我們消費最重要的決策指標就是價格,殺價也就成為舉國少有的共識,砍成本自然是全民運動。
參加上市公司業績發表會,探討企業核心競爭力之際,最常聽到:「我們有成本優勢,可以彈性配合客戶需求。」也就是說,台灣人砍自己的成本,幫客戶省錢功夫一流,「彈性配合」譯成白話,就是員工二十四小時待命,不管客戶要求再難,也要使命達成,本質上還是拚成本。
省錢很直觀,不難理解,但花錢怎麼能賺錢呢?這是不是信用卡廣告的陰謀?
破解陰謀之前,先依照投資大師彼得.林區說的「從市場尋找投資靈感」,我們就來看看現在年輕人流行什麼。
以前學生不穿制服時,要穿Roots,現在要穿Under Armour,這兩個牌子都不是以低價、低成本聞名,或者熟男熟女比較熟悉的Nike、New Balance,情況也都一樣。這個產業與智慧型手機一樣,零件提供商與組合廠,分到最多就業機會以及最少的利潤,而榮耀、名聲與主要獲利都掌握在品牌廠。
幾年前拜訪球鞋大廠寶成,它們創造新的營運模式,可以有效綁住客戶。簡單來說,Nike負責廣告行銷、品牌經營,設計、製造、運籌、庫存管控等有風險的工作,交由寶成負責,有風險的都歸寶成,Nike只要花錢與賺錢就好,就算做到這樣,耐吉還是會釋單給豐泰跟鈺齊。
沒有創辦人賈伯斯的蘋果,在執行長庫克領導下,質疑聲逐漸超過掌聲,「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依然是產業最重要的慶典,不只果粉追蹤,對手更是不敢漏失任何消息,台灣廠商則是擠破頭,自願砍價去當盛會「入門的擦鞋墊」,這是花錢的與省錢的差異。
我們就算知道花錢很重要,但在花錢關頭上,那個「節儉」的祖訓會自動刪預算。幾年前蘋果手機剛推出,hTC當時還有得拼,我聽到的消息都是說,宏達電在各方面控制預算,希望擠出成本優勢;五年下來,省錢的已經快把自己給省掉,花錢的已經成為全球賺最多錢的企業。hTC曾經是台灣最有價值的品牌,都淪落到這個地步,更別提不曾投資品牌的公司。
倒是開跑車、花錢如流水的富二代、富三代,可能替台灣殺出新方向,因為他們沒嘗過餓肚子的苦,敢花錢、敢讓別人賺錢,有可能破除「節儉魔咒」。
不信?舉個例子給大家參考,鼎泰豐家族二代接班之後,員工薪水比老師高,花大錢裝潢門面,四處開分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只可惜,這家公司沒有股票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