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二年三月二十六日,美國越戰紀念碑動工,設計者是一位叫林櫻的亞裔女孩,林櫻不只是優秀的大學生,她也是大名鼎鼎林徽因的姪女。
越戰是美國歷史巨大的創痛,這場戰爭各方評價不一,那該如何來紀念為戰爭犧牲的一條條寶貴生命呢?
是,是該為他們建一座紀念碑。一九七九年,一群越戰老兵成立了一個社團,要求國家建造一座越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他們還提出四點要求:
一、 紀念碑本身具有鮮明的特點;
二、要與周圍的景觀和建築互相協調;
三、碑身上鐫刻所有陣亡和失蹤者的姓名;
四、對於越戰,碑身上不要有一個字的介紹和評價。
一九八○年美國國會通過,在接近林肯紀念中心的憲法公園建造紀念碑,經費向私人募捐,並委託美國建築師學會,公開徵集設計案,規定參賽者必須是十八歲以上的美國公民。後來收到一四二一件設計案,設計者的姓名完全密封,評選團由八位國際大師級的建築師和藝術家組成,最後由登記一○二六號設計者獲得首選。
當揭開設計者的姓名、背景時,大家都張大嘴巴,因為這位打敗各路豪傑的設計者,竟然只是一個還在念大學三年級的女學生,更巧合的是她是亞洲裔的美國人,名叫林櫻。
林櫻從小就在數學和藝術方面顯露天賦,她進入耶魯大學攻讀建築,教授曾對她說:「妳應該在建築學院專心學建築,要不就去藝術學院專心學雕塑,魚與熊掌不能兼得。」但林櫻沒辦法壓抑她對雕塑的喜愛,總是私下跑去旁聽雕塑的課程,她說:「雕塑是詩,而建築是散文。」
悲劇下該被記住的,是人
一九八○年,林櫻和五名同學打算做一個「墓地建築的作業」。其中一位同學看到越戰紀念碑的徵稿海報,他們就想把它當作畢業設計的作業,於是他們來到華盛頓預計設碑的草坪上。林櫻說:「當我站在那,開始想像自己用小刀將地面立體切開,並翻起成兩翼,一邊指向林肯紀念堂,另一邊指向華盛頓紀念碑,上面還按順序刻著陣亡者的名字。這時有一位同學收到了紀念碑的設計手冊,其中明確規定紀念碑上必須刻有全部五萬七千多名陣亡者的名字。林櫻說:「太妙了!」將名字逐一鐫刻在黑色反光的地表上。正是這樣的一座紀念碑!
「一開始我就問自己,到底建『越戰紀念碑』的意義是什麼?當寶貴的生命成為了戰爭的代價時,這些『人』無疑是第一個應該被記住的。因而這項設計的主體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當你接受這種痛苦,接受了這種死亡的現實後,才可能走出它們的陰影,從而超越它們。就在你讀到並觸摸每個名字的瞬間,這種痛苦會立刻滲透出來。而我的確希望人們會為之哭泣,並從此主宰著自己回歸光明與現實。所以一座紀念碑應該是『真實』的寫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認痛苦已經存在,然後才有機會去癒合那些傷口。」
但林櫻的設計對當時一般人來說,過於「極簡」。她的設計是一座低於地平線、倒V字形的黑色長牆,像一本打開的書,又像大地被砍了一刀,裂開向兩頭無盡延伸的傷口,在到達地面時漸漸消失。這對習慣於那種拔地而起紀念碑的一般人而言,真的很難接受,而且她只是個學生,還是亞裔……。種種的質疑襲來,接著政治就介入了,要求建築師學會變更設計。
▲林櫻將紀念碑設計成倒V字形的黑色長牆,牆上刻的是每位越戰犧牲者的名字。(圖/Getty)
沉痛後,回歸光明與現實
美國建築師學會重新組織評審團,再次評比,結果林櫻的作品還是第一名。這次他們頂住壓力,拒絕變更設計。
事情就這樣平息了嗎?當然沒這麼簡單,內政部長出面協調,希望在V字形的牆面中間,設立一座雕像群,藉以刻畫美軍的英雄形象,還要插上國旗。這回換林櫻不妥協,她認為這樣更改會破壞原設計的精神。林櫻的堅持,終於得到正面的回應。一九八二年三月二十六日,越戰陣亡將士紀念碑正式動工,全部按照原始的設計,毫不改動。
林櫻設計的這座紀念碑成為美國人的「傷痛之牆」、「沉思之牆」。人們來到這裡,除了懷念那一個個因戰爭而失去的生命,更思索著國家和戰爭的意義。當你看到有人在撫摸黑色石碑上鐫刻的名字,一股哀傷便如泉水湧上來,你會進入沉靜,促使深深的思考。
林櫻還有個著名的姑媽,就是林徽因。是的,就是寫出《人間四月天》的林徽因。林櫻的爸爸林桓和林徽因是同父異母的姊弟。林徽因過世四年後,林櫻才出生。她沒有見過這個姑媽,後來才知道有這樣一個第一才女的姑媽。林櫻的爸爸曾說:「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個性倔強、果敢獨斷,才華橫溢而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