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由Google開發的AlphaGo人工智慧對弈韓國棋王李世乭,AlphaGO取得五戰四勝壓倒性勝利,媒體網路一片討論,其中不禁讓人們聯想起《魔鬼終結者》、《機械公敵》這些科技電影,它們都暗示著人工智慧可能會取代人類,甚至統治世界,它們無疑地知道你的下一步。讓人們感覺:人類最不智慧的地方,該不會就是發明人工智慧吧?
像挑戰圍棋棋王這樣,人工智慧挑戰人類的競賽,最早是20年前,由IBM的超級電腦深藍,在1997年成功挑戰西洋棋王卡斯帕羅夫。其後在2011年,IBM再次推出能理解人類自然語言的Watson在美國益智節目《Jeopardy!》,一舉打敗當時的兩位人類天才冠軍。
「哇!連人類語言都聽得懂,那不是更證明要取代人類了?」
這想必是許多人的心裡話。事實上,這就是人工智慧的進展,逐漸多了「人性」,而不是只有電腦運算。
人工智慧如何人性化並且成為人類的助力呢?在現實中,IBM Watson早已被應用在癌症與腫瘤的分析上。
「這不是醫生做的事情嗎?」
人工智慧的發展不是為了要取代人類,而是要協助擴張人類可以取得的智慧。試想,一位資深醫生的養成,是看了無數的病患,累積閱讀過無數份病歷,不大相同的病症也得參考眾多的文獻,有時候病人天生的DNA與生理特質也會影響到病情,一位好醫生不但要投入數十年功夫,再加上細心的診斷,才能讓病人覺得安心。若醫師在有自然語言分析能力的電腦系統幫助下,即能站在巨人肩膀上,讓電腦系統來消化上萬筆的病歷與醫學研究,綜合患者身體特質、病症等進行多元交叉分析,幫助醫生更了解細微的情況,讓診療不是基於醫生個人數十年來的經驗,而是根據患者病情與醫學研究的事實數據,目標減少誤診,對症下藥。
「人性化」的賦予也是人工智慧真正「長大成人」的關鍵。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我們懂得情、理、法,這包含了道德、情緒、品格,賦予人工智慧「人性」的正是這些東西。我們可以讓聊天機器人多點人性,從自然語言中學習講話的態度與情緒,分辨是否是蓄意或挑釁,還是出於善意。
三國演義中劉備過世前向諸葛亮說:「如果我的兒子有才有德,那請你盡力輔佐他,若否,你就自己登基稱王。」後世有人解讀劉備深謀遠慮,用了「人性」先將軍了諸葛亮,才促成了鞠躬盡瘁,死而後矣。或許,當我們顧慮人工智慧的「逆襲」時,為它融入「人性化」的思考與判斷,它將成為輔佐人類的諸葛亮。
不過我們換個角度看,有時候沒有人性也不見得是件壞事。Watson在Jeopardy!奪冠贏得的獎金,全數捐給了世界展望會等慈善機構。如果Watson有人性,它可能很難全數捐出,相當掙扎吧!
不過我們換個角度看,有時候沒有人性也不見得是件壞事。Watson在Jeopardy!奪冠贏得的獎金,全數捐給了世界展望會等慈善機構。如果Watson有人性,它可能很難全數捐出,相當掙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