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發布的資訊或許是利多,晚發布的資訊通常是利空;久候不至的資訊,則經常帶來套牢的苦果。
隱惡揚善是市場中人的共同習性,好消息通常早早發布,遲遲不發布的消息,通常是壞消息。
上市、上櫃公司每個月都要發布前一個月的營業收入,營收亮麗的公司通常在月頭就發布資訊,形成利多;憋到每個月10日才公告的營收,通常業績不甚了了,有時甚至是營收衰退的利空。
季報、半年報、年報和配股的消息也是如此。敢在7月就發布上半年損益的公司,其獲利情形多半不錯。拖到8月中下旬才見公婆的,通常是醜媳婦,醜媳婦通常是會引爆股價下挫的地雷股,成為套牢眾生的陷阱。
投資人解讀上市、上櫃公司的營運資訊時,要切記時間指標的重要性。投資人等一家公司的營運資訊,左等右等都等不到,問公司,公司一問三不知,這就警訊了,對於手上的股票要有價跌或認賠的心理準備。
舉例來講,力捷公司的掃描器降價傷及獲利能力,麥金塔電腦庫存形成虧損,都是股市投資人左等右等之後才冒出來的利空。宏碁公司轉投資德碁公司的鉅額虧損,也是久等之後才出現的利空。
這種壞消息晚來、好消息早到的現象並非台灣獨有,美國也是如此。美國白宮開會開到叫披薩當晚餐,通常表示政策事務難以議決,甚至表示國際間有戰爭或金融危機,敏感的法人機構此時通常透過盤後電子交易系統在期貨市場下空單,預防隔天發布的政策利空。
在台灣,公司派和政府部門操縱資訊的現象非常普遍。早發布的資訊或許是利多,晚發布的資訊通常是利空;久候不至的資訊,經常帶來套牢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