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經常在破關之後才浮現,整數價位是上攻的天險,絕非防禦的要塞。
股市上漲時,整數價位經常形成心理關卡,要經過多次的攻防才能突破。股市下跌時,整數關卡絕對不是底部,股價經常在跌破整數關卡之後才找到支撐。
台灣的股市老手常說:「逢關拔檔,破關找底。」股市第一次或第二次突破整數關卡之後經常會拉回,老手通常在關前或關後適度拔檔調節,順勢多賺幾趟差價。而股價向下調整時,老手絕對不會在整數價位之前接股票,底部經常在破關之後才浮現。
散戶就不一樣了,常把整數關卡當成重要指標。很多人經常在加權指數突破9,000點或萬點才食指大動,大量追價買股,多數人在追價之後就短套。股市下跌時也一樣,散戶主觀上認為9,000點不會破,8,000點有守,於是在整數關卡之前承接或攤平,結果整數關卡每一次都跌破。
回顧台灣股市三十餘年的歷史,加權指數沒有一次在整數價位落底,例如民國79年的底部是2,485點,84年的底部是4,474點。而指數向上攻堅時,整數關卡很少一次站穩,經過三次以上的測試才有效突破。換句話說,整數價位是上攻的天險,但絕非防禦的要塞。
個股價位也有類似情形。50元、100元和200元的關卡很難一次突破,中環、亞瑟、金寶等個股都在100元附近形成頭部。反過來講,150元、100元和50元通常不是個股的底部。86年聯電股回檔的時候,很多散戶在百元關卡之前跳進去,結果聯電股照樣跌破百元關卡,跳進去的投資人都變成套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