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喊著翻轉、政治出現革命,這些現象反映出反向思考的正面能量;推翻理所當然的思惟,在講究創造力與民主的時代顯得更加重要。
這些年在強調創造力和創新的重要性中,許多新概念、技巧,甚至理論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例如破壞性創新、反向創新、簡樸創新、開放性創新等等。
教育上,翻轉教育、偏鄉教育、弱勢教育和學生中心的教育也活起來。政治上,抗拒威權的黑箱作業,或少數人決定多數人命運的運動接二連三地發生,例如:台灣太陽花學運、中東茉莉花革命,以及香港雨傘革命。
以往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已然成為事實,例如:大男人、小格局的台灣民選選出女性總統;而在軍人專制的緬甸,翁山蘇姬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則贏得逾八成民選的國會席次。
這些現象對比出反向思考的正面能量。在封建獨裁、權威導向、階級分明的社會中,由上而下是通例;到了民主政治、公民社會時代,由下而上或上下齊手,也漸成常態。反向思考是一種心態、觀念、架構,也是技巧。在速食普及後,慢食出現了,再擴大為慢活的生活風格。同理心是設計思考歷程中的第一階段,也就是說,產品和服務設計,必須源自使用者需求。設想、傾聽對方,在講究創造力和創新的民主時代,顯得特別重要。
心理治療中,反向思考也促發了鬆弛訓練技巧的發明。當一個人緊張焦慮時,我們會說「放鬆!放鬆!」但當事人就是放鬆不下來,生理學家雅克布森(Edmund Jacobson)應用逆向思考,要當事人先緊後鬆,效果特好。這和瑪莎.葛蘭姆基本舞蹈技能,收縮與伸展(contraction & release)是同樣道理。
在上創造力的課程,或在工作坊中,一種常用的反向思考技巧是要求參與者推翻「想當然耳」,或「自以為是」的前提。小學生在討論愛護環境和動物時,也會運用反向思考,警告人類,以後動物園裡面關的是人,而由動物擔任管理員。
類似賈伯斯「把每一天當作生命最後一天」的反向思考名言,在我們的語文生活中處處可見,例如「失敗為成功之母」、「置之死地而後生」、「退一步海闊天空」。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