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創新,有很大的比率就是要打破舊規,政府要鼓勵創業創新,就該少管閒事。
在家長聚會的場子,某位在銀行資訊部門工作的家長說,信用卡盜刷很嚴重,善意提醒大家要小心,他自己是不用信用卡的。
在上海辦公室裡,看到很多紙箱與塑膠紙袋,擺明就是快遞的網購商品。年輕小夥子說很方便,只要把提款卡與帳號連結在一起,愛買啥就買啥。實際上連結的不只銀行帳號資訊、住址、姓名等個資,加上消費行為,甚至個人財力徵信資料,全都串在電商資料庫,成了商家玩大數據的材料。
這兩個矛盾的場景,常常同時出現在腦海裡,特別是看到某某創新會議,探討新興產業論壇的報導,一群認為刷信用卡很危險的「資深」前輩,想給忙著把一切都分享在網路上的年輕人指導未來方向,有比這更荒謬的嗎?
最近參與一個向經濟部申請補助的專案項目,此一政策當然是國家的善意,想給業者協助。那個申請過程依我的認知,學者與官員填寫起來很容易,一般創業者,特別是在校園或是剛出校園的小鮮肉,應該是沒有能力完成那種等級的作文。過去投資過的創業公司,碰到這種關卡,都是由股東出錢請「專家」當槍手答題的,公司的事都忙不完,真的無力去應付官方。偏偏政府管得寬,做小生意都要申請核准,制式化的表單內容秒殺小市民腦細胞,為了存活,只好向外求援。
在有限的記憶中,成功的創業典範,只有亞馬遜的貝佐斯是寫了完整的創業計畫,更多是只有想法,以極強的自信,吸引有遠見創業投資者提供資源的。但是這種以經驗當靠山,接近直覺的決策方式,別說過不了公部門的審計,連有規模的大企業都受不了。
台灣的創業家在上個世紀後期很活躍,有新竹科學園區搭乘資訊產業崛起順風車,連政府的創新工業與當時的公營開發,都有很好的績效。進入網通紀元後,不單與矽谷的落差越來越大,甚至明顯落後北京中關村。
討厭寫報告的,不只學生而已,創業家也不喜歡!
所謂的創新,有很大的比率就是要打破舊規,這與堅持規矩的「制度」是本質上矛盾。政府要鼓勵創業創新,就該少管閒事,甚至不需要編預算補助。預算來自稅收,不補助改減稅,效率更高。創業家要實現夢想,有強烈成就動機,創業投資者比較單純,有利可圖即可。初創事業成功率非常低,比統一發票中獎更低,如果不是少數成功案例可以提供足夠的報酬,很難促成創業初始期的投資。沒有新事業,就難創造新就業,當原有產業越過山丘之後,又沒有新產業接替,經濟就會出大問題,這正是我們的現狀。傳產的鹹魚翻生,電子產業的下坡,都是正常經濟活動,缺的就是新產業,才會沒有成長率。
台灣在電商這種造夢產業是沒多少機會,此處不發有別的地方發,可以在深耕技術上突破。如同開頭講的兩個場景,中國做電商,可是萬變不離其宗,做交易總有金流資訊交換,資訊安全這一塊,他們就做不過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