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經濟蔚為風潮,傳統廠商的商業模式若要不被取代,勢必得時時檢視自己的價值鏈,組合再重組,以創造消費者的最高價值。
一般而言,如果產品的購買對消費者來說是固定成本很高、變動成本較低,而且是低度使用的話,很可能就是分享經濟要破壞的對象。例如,傳統的影音媒體業原來認為,擁有和出租是僅有的兩種消費音樂與影片的模式,忽略數位化後,下載與串流的技術和方便性,且低估社群和平台的分享威力,導致傳統消費模式迅速地被顛覆了。
相反的,也有面臨威脅的廠商化危機為轉機,積極擁抱分享經濟的精髓,而開創新的市場機會,甚至擴大了原有的市場規模。汽車業原是最容易被分享經濟所衝擊的行業,若消費者選擇放棄擁有,以與他人分享的方式取得移動力的話,對於汽車製造商將是一大災難。
BMW就將其企業由汽車製造商重新定位為移動服務的提供者。也就是說,許多人也許不願意將所得的一部分凍結在一輛奢華的汽車,或是所得不高負擔不起;但是他們偶爾也會有場合需要使用這樣的高端汽車,讓重要的人產生深刻的印象。因此,BMW推出DriveNow的服務,也就是其自有的分享經濟模式,一方面讓原本不會接觸到的消費者有機會體驗其產品,而創造了額外的營收,以及增加其產品行銷的機會,進而可能搶攻其他汽車製造商的市場。
除了創造新的分享市場之外,廠商也可以藉由購併、投資,或是與分享經濟的廠商建立夥伴關係的方式,來避開可能的風險,甚至可以享受分享經濟的果實。例如安維斯(AVIS)租車公司,就策略性地投資租車公司Zipcar,BMW投資媒合停車位公司JustPark等。另外,一家高端的五金器具製造商就和一家分享的平台合作,讓產品的擁有者有一個網絡流通其產品,提升其產品的再售價值和持久性,而強化產品的賣相!
再者,廠商也可以盤點其閒置的有形或無形的資產,藉由分享的機制創造額外的收入。例如,為了降低出租住宿網站Airbnb的侵蝕,Marriott飯店集團就與分享平台LiquidSpace合作,將其空閒的會議空間轉為出租辦公室,不僅產生額外的營收,也同時增加飯店的曝光機會,一舉兩得。
分享經濟方興未艾,廠商惟有時時檢視自己的價值鏈,組合再重組,以創造消費者的最高價值,和極大化自己的競爭優勢,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