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適性揚才的理念,不只要像圖靈、克拉克和凱特摩爾可以人盡其才,更要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成就。
今年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模仿遊戲》是根據真人真事的傳記改編的,真人就是被認為是電腦之父的圖靈(Alan Turing),真事就是他破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恩尼格瑪的軍事密碼。
當圖靈在建立團隊時,突破了積習的方法,以填字遊戲招考人才,要求人才須和他一樣在八分鐘內完成。團隊中唯一的女性,一位數學天才,居然在五分多鐘內完成。圖靈跨越了性別、年齡和遲到行為,而雇用她。後來,在回答克拉克(Joan Clarke)問為什麼選她時,他說:「有時候,沒有人想像可以做任何事情的人,最後卻能夠做出別人無法想像的事情。」這句話也正好描繪了圖靈本人的科技人生。
研發過程中,司令丹尼斯頓( Alastair Denniston)認為他未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破解計畫,而要把他趕出去,圖靈寫信給邱吉爾首相並獲得認可,也授權他領導整個團隊,終於破解密碼。邱吉爾是識才的伯樂,而丹尼斯頓卻無法辨才。
皮克斯和迪士尼的總裁凱特摩爾(Ed Catmull)從小希望結合電腦和動畫,在一九七四年拿到博士學位後,帶著製作電腦動畫電影的夢想應徵教職。在面談時,他總是被告知:「我們是要你來教電腦的。」他的跨領域新穎的創新夢想無法得到認同。幾個月後,卻意外收到紐約理工學院創辦人許瑞(Alex Schure)的邀請,在充分信任支持下,從頭組團啟動了電腦動畫夢想之旅。
圖靈、邱吉爾和許瑞都了解要招募最優秀的人才必須採用創新方式。「在雇用人的時候,給他們潛能的發展機會比當下的技能更重要,他們未來能做的,比現在能做的更重要。永遠記得雇用那些比你聰明的人。」凱特摩爾這句話不僅適用產官學的招募人才,也適用於大學、研究所的招生機制。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陳蕙芬教授,根據十年來從大學院校到企業的創新選才方式,撰寫成《創新來敲門!改造你選才的老房子:創意選才理論與個案研討》一書,除了台大牙醫系、政大科智所和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等十所大學的系所創新招生方式以外,這本書裡也包括了和碩、聯華科技和宏碁的企業選才案例。
其實教育適性揚才的理念,不只要像圖靈、克拉克和凱特摩爾可以人盡其才,更要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成就。不同的工作、不同的領域都需要不同動機、性向和技能的組合。台灣的大學和企業的選才老房子,必須突破欲迎還拒的矛盾,勇敢地敞開大門,迎接創新的選才方式。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