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為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開過很多次會議,我也參加過其中幾次,直到最近才感受到,管多管少都會有問題。
上周「寶島一村」從首演的國家戲劇院移師國父紀念館,彩排時發現這裡規定真多,演出不准超過晚間十點,否則每遲一分鐘罰款六百元,罰款事小,但這類規定毫不尊重創作。
後台設備則問題不少,其中最不可思議的,是從後台監看前台的監視器壞了,演員們看不到舞台狀況,非得擠在邊上才知道何時該進場。
我問,怎麼不管一管呢?館方人員回說,沒預算,已經壞八年了。
八年?很難想像來此演出的國內外團體是怎麼撐過來的,難道沒人抗議?熟知藝文圈的朋友說,抗議是條路,但台北市演出場地就這麼幾個,大家都擔心未來借不到場地,因此一壞八年的監視器看來離譜,決非特例。
文創產業的管理與一般行業不太一樣,其他產業可因政府保護而茁壯,但官方介入文創產業,往往事倍功半。像當年政府支持平劇,但當郭小莊的雅音小集企圖順應潮流革新平劇時,卻被傳統派打壓。
反倒官方不愛的歌仔戲越演越盛,如明華園用硬底子加上創新的行銷觀念,成功進軍國際,在法國舞台上唱歌仔戲、吊鋼絲、噴水,觀眾非常喜愛。
文創產業,精采處就在這個「創」字上,像太陽劇團演出的內容不外空中飛人、小丑、肢體特技等等,觀看過程頻頻想起小時候的李棠華特技團,只是純特技表演的李棠華早已消失。太陽劇團緊扣肢體表演不必翻譯的特性,網羅全球體操、跳水、特技高手,加上音樂、服裝的整體包裝,融合成全球搶票的演出,光入場前親眼見到他們就地搭起的白色巨大帳棚,便足以喚醒觀眾體內游牧民族留下的DNA。若在台灣改由政府經營,恐怕連帳棚發包的規格都擺不平。
管理的鬆緊很難拿捏,像上周女兒開學後大病一場,卻不願請假,硬要參加檢查寒假是否用功的「成果考」,她擔心請假按規定成績打七折,後果比生病嚴重。儘管後來證實病假不打折,事假才基於公平原則打七折,但我想告訴學校,何不放手,完全地信任孩子呢?當成績業績化,學習還有樂趣嗎?
本周,「寶島一村」依舊在國父紀念館演出,本來想為國父說說話,因為館內光線讓他看起來臉臭,但他老人家趕緊澄清,「沒事沒事,起碼我還有位子可坐,不像介石老弟,不僅名字給人改來改去,連銅像都大卸八塊了!我……感恩啦!」